乐在其中教以致远

——读陈忠云《乐教语文》

字数:1872 2025-07-02 版名:悦读

   □贺禹龙
  与《乐教语文》初次相逢本是一次意外,就像我作为退役军人走上讲台一样意外。一次我在市图书馆觅书,偶然看到书架上陈忠云写的《乐教语文》一书。陈忠云老师是我心中的名师,虽一直未曾谋面,但这本书用浓浓的墨香包裹着教育的智慧带来我们精神上的相遇。
  在“乐育”中锚定航向
  在书中,陈忠云老师讲述了自己从普通师范生成长为特级教师的故事,每一篇都催人奋进,让我看到了教师职业历程的另一种可能。“乐教”二字,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教育理想与教学实践的全新认知。全书分为乐教语文、乐于思考、乐行课堂、乐在读书、乐享成长等板块,每个板块都渗透着陈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与独特见解。阅读中,陈老师丰富的实践与深刻的思考,为我驱散了教学中的迷雾,让我对“情境化”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在与文字的对话中,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共鸣者的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把儿童放在教育中心位置,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从《乐教语文》一书中我们看到陈老师深谙此意、深研此道,他一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着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这也成为他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的目标航向。他这种对目标的笃定,也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的灯塔。
  书中一段关于他备战国家级赛教活动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从研读《晋书·车胤传》原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到钻研吴忠豪、薛法根等名家著作,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又反复观摩名师视频课,借鉴优秀教学方法。尤其他在反思中提到“吾乃陈氏之子,尤以读书为乐也”的课前交流部分,让我意识到,教师要在教学中确定自己的专业目标,然后锚定目标前行。他的《囊萤夜读》一课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妙的教学设计,运用古今穿越的情境,恰到好处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落实“课内+课外”的阅读拓展奠定了基础,40分钟的课赢得满堂喝彩,更坚定了他“乐育”的语文教学目标。
   以“乐教”促进学习动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领域不断发展,教师必须持续学习,才能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清泉。陈老师在书中阐述:“一个不读书的老师,难以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他率先垂范,从自身领读经典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我读到陈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每节课为学生朗读5分钟的习惯,一做便是好几年时,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一个活跃在课堂上的“大孩子”,他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学习,简单的行为中蕴含着深刻的教学理念。就像他在学习温儒敏教授强调的“整本书阅读”理念时,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关注教育前沿动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这些都是陈老师书中所表达的理念,他认为教师“乐教”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自我成长才能推动学生的成长。
  陈老师在成长中也遭遇过诸多挫折,赛课的压力、日常教学的疲惫、专业发展的瓶颈等,都曾是他前行路上的绊脚石。他将每一次挫折都视为成长的契机,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即使担任行政职务后工作更加繁忙,他对语文教学的热情也丝毫未减,依然坚持深入课堂,参与教学研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他在《因为师父,爱上语文》一文中,讲述了自己最初上公开课的情形,每次公开课都要经过两次、三次、五次的研磨,他都积极面对,这也让他的教学水平日益精湛,成为众多教师学习的榜样。他的态度和经历,让我想到自己从退役军人到站上讲台的跨界之路,那些旁人眼中的“奇迹”,何尝不是无数次自我怀疑之后的咬牙坚持呢?
  用“乐享”点亮教育星河
  在《乐教语文》的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板块中,每一篇都能够成为初学者直接引用的课堂教学范本。在教育随笔中,陈老师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着真实的教学故事,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诚如他以“马拉松”式的心态鼓励同行,让大家明白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不要急于求成,要关注自身的成长与进步。他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年轻教师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教学中的挑战。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在阅读《乐教语文》的过程中,我也有幸加入了陈老师的团队。他在“线上”每天分享经验,鼓励教师们分享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让更多的教师在他的影响下实现了专业成长,使教育的正能量得以广泛传播。
  可以说,《乐教语文》不仅是陈忠云老师个人成长的记录,更是一部充满教育智慧与情怀的佳作,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这样一个人,这样一本书,将会与众多教师一起推动语文教学创新发展,共同点亮教育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