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让孩子发发“小脾气”
□钱俊男
字数:1310
2025-07-02
版名:成长
周日下午,我正在整理衣物,忽然听到儿子在客厅里喊了一声“哎呀”。我连忙走进客厅,看见儿子最心爱的陶瓷存钱罐摔碎了。他正蹲在地上,不知所措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怎么了?”我蹲下身想抱他,却被他用力推开。他的小脸涨得通红,攥紧的拳头微微发抖:“不要你管!”说完就冲进了自己的房间。
我站在门外,听到里面传来压抑的抽泣声,心里五味杂陈。记得小时候,我每次发脾气都会被父母严厉训斥。那种委屈和压抑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我深吸一口气,轻轻敲了敲门:“儿子,爸爸可以进来吗?”
房间里没有回应,但抽泣声渐渐小了。我推开门,看见儿子蜷缩在床角,像一只受伤的小兽。我在床边坐下,轻声对他说:“爸爸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想哭就哭出来吧。”他抬起头,红肿的眼睛里噙着泪水。
我伸手摸了摸他的小脑袋:“能告诉爸爸发生什么事了吗?”他抽噎着说:“我……我想买那个新出的文具盒,可是存钱罐里的钱不够,我一着急就……”话音未落,泪水就夺眶而出。
“爸爸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摔东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你更难过,对吗?”儿子仰头看看我,点了点头。我继续说:“下次觉得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试试深呼吸,或者去阳台上看看天空,等心情平静下来再想办法。”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把存钱罐的碎片收拾干净。儿子主动提出要用自己的零花钱买胶水,试着把存钱罐粘好。看着他专注的模样,我忽然明白:发脾气,其实是孩子在表达他们遇事无法处理的情绪。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一味压制,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表达和疏导情绪。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儿子的情绪变化。当他因为作业太难而烦躁时,我会建议他先休息片刻;当他因为和朋友闹别扭而生气时,我会陪他散步,听他倾诉。渐渐地,我发现儿子发脾气的次数少了,即使有坏情绪,也能很快调整过来。
有一次,儿子因为数学考试失利,回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急着去安慰,而是选择给他留出独处的空间。过了一会儿,他自己走出来,情绪明显平静了许多:“爸爸,我想明白了,这次没考好是因为我没有好好复习,下次我一定会更努力的!”我欣慰地笑了。这不仅是一次情绪的自我调节,而且是他成长的一次见证。孩子如同幼苗,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也需要风雨的洗礼。适度的情绪宣泄,就像春雨一样,滋养着他们更好地成长。
如今,儿子已经学会了用更成熟的方式表达情绪。遇到难事或急事,他会说“爸爸,我现在很生气,需要冷静一下”,或者是“这件事让我很难过,我想和你聊聊”。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我深深体会到,允许孩子发发“小脾气”,是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
在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他内心的声音,学会了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如今,我不再为孩子偶尔的“小脾气”而焦虑。相反,我把它看作是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窗口。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我深深感受到:教育不仅是塑造,更是陪伴;不是压制,而是引导。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自身的成长节奏。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纠正他们的每一个“错误”,而是给予理解与支持,让他们学会正确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在情绪的风暴中,我们要成为那个温暖的港湾,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他们都被爱着、理解着。这样的教育,才能培育出情绪健康、内心强大的孩子!
“怎么了?”我蹲下身想抱他,却被他用力推开。他的小脸涨得通红,攥紧的拳头微微发抖:“不要你管!”说完就冲进了自己的房间。
我站在门外,听到里面传来压抑的抽泣声,心里五味杂陈。记得小时候,我每次发脾气都会被父母严厉训斥。那种委屈和压抑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我深吸一口气,轻轻敲了敲门:“儿子,爸爸可以进来吗?”
房间里没有回应,但抽泣声渐渐小了。我推开门,看见儿子蜷缩在床角,像一只受伤的小兽。我在床边坐下,轻声对他说:“爸爸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想哭就哭出来吧。”他抬起头,红肿的眼睛里噙着泪水。
我伸手摸了摸他的小脑袋:“能告诉爸爸发生什么事了吗?”他抽噎着说:“我……我想买那个新出的文具盒,可是存钱罐里的钱不够,我一着急就……”话音未落,泪水就夺眶而出。
“爸爸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摔东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你更难过,对吗?”儿子仰头看看我,点了点头。我继续说:“下次觉得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试试深呼吸,或者去阳台上看看天空,等心情平静下来再想办法。”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把存钱罐的碎片收拾干净。儿子主动提出要用自己的零花钱买胶水,试着把存钱罐粘好。看着他专注的模样,我忽然明白:发脾气,其实是孩子在表达他们遇事无法处理的情绪。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一味压制,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表达和疏导情绪。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儿子的情绪变化。当他因为作业太难而烦躁时,我会建议他先休息片刻;当他因为和朋友闹别扭而生气时,我会陪他散步,听他倾诉。渐渐地,我发现儿子发脾气的次数少了,即使有坏情绪,也能很快调整过来。
有一次,儿子因为数学考试失利,回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急着去安慰,而是选择给他留出独处的空间。过了一会儿,他自己走出来,情绪明显平静了许多:“爸爸,我想明白了,这次没考好是因为我没有好好复习,下次我一定会更努力的!”我欣慰地笑了。这不仅是一次情绪的自我调节,而且是他成长的一次见证。孩子如同幼苗,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也需要风雨的洗礼。适度的情绪宣泄,就像春雨一样,滋养着他们更好地成长。
如今,儿子已经学会了用更成熟的方式表达情绪。遇到难事或急事,他会说“爸爸,我现在很生气,需要冷静一下”,或者是“这件事让我很难过,我想和你聊聊”。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我深深体会到,允许孩子发发“小脾气”,是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
在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他内心的声音,学会了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如今,我不再为孩子偶尔的“小脾气”而焦虑。相反,我把它看作是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窗口。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我深深感受到:教育不仅是塑造,更是陪伴;不是压制,而是引导。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自身的成长节奏。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纠正他们的每一个“错误”,而是给予理解与支持,让他们学会正确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在情绪的风暴中,我们要成为那个温暖的港湾,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他们都被爱着、理解着。这样的教育,才能培育出情绪健康、内心强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