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哨声到书声:体育教师的跨界成长“三重奏”

□陈常禄

字数:1596 2025-07-02 版名:成长
  乡村教育的琴弦上,总跳动着不寻常的音符。我的故事始于一场美丽的“误会”——一个闯入教育领域的年轻人,用八年时光在农村学校的操场上、教室里和田野间,谱写了一曲跨越学科的成长乐章。当哨声、书声与虫鸣共鸣时,我终于醒悟:最动人的教育旋律,往往诞生于最不被预设的跨界之间。
  从操场到讲台的破茧之路
  2017年夏天,我刚从体育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县城边缘的一所农村中心小学。站在操场边,几十个衣着朴素的孩子好奇地打量着我,他们中有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小脸晒得黝黑,眼睛却亮得出奇。那时的我,怎会想到日后会站上讲台,甚至成为学校的管理者。
  初到学校时,褪色的背包和行李箱里,装着哨子、秒表和简单的衣物。校长将我和另外一位体育老师带到操场边的器材室,对我们说:“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天地。”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节课,我带着孩子们做热身运动,强调课堂要求和运动注意事项。他们踢着用胶带勉强粘合的足球,跳着从短视频里学来的舞蹈,欢笑声在操场上回荡。那时,我以为这就是体育老师生活的全部,却不知命运早已悄悄埋下了伏笔。
  转折发生在第一个学期末。三年级的语文老师突然辞职,学校顿时陷入无人授课的窘境。得知消息后,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我心中萌生。我主动敲开副校长办公室的门说:“让我试试吧!”她愣住了,眼神里满是诧异,却也隐藏了希望。我的声音发颤,语气却异常坚定:“我能行,您放心好了。”那一刻,教学楼前迎风飘扬的国旗,仿佛在为我突破自我的勇气点赞。
   从语文到科学的跨界交响
  第一次站上语文讲台,我的双腿止不住地发抖。当我结结巴巴地讲完《礼物》一课时,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跑过来说:“老师,班上的同学都说上你的语文课很有趣。”那一刻,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触动了,忽然懂得跨界并非放弃初心,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守护学生成长。
  为了不辜负孩子们的期待,我开始疯狂“恶补”课堂教学方法。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周末步行去镇上买参考书。渐渐地,我发现语文和体育教学竟有相通之处——都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耐心鼓励他们。
  真正让我感受到教育多元可能性的,是科学课的到来。2019年,学校调整课程安排,科学课缺老师,副校长再次想到了我。这次我同样没有犹豫,就像当初接过语文教学时那样坚定。没有实验室,教室讲台就是“观察台”;器材不够,就带着孩子们制作教具。记得第一次带学生观察“蚂蚁搬家”时,有个男孩突然问我:“老师,蚂蚁会不会迷路啊?”这个问题让我陷入沉思。看着他蹲在墙角认真观察的模样,我突然明白:最动人的科学课堂往往始于一次天真的发问,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守护学生那颗好奇的心。从此,我不再执着于理论教学,而是经常带他们在校园里寻找答案,让科学教育的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
   从课堂到管理的成长和声
  从操场到教室的跨越,让我意识到教育的边界远不止于学科教学。管理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跨界育人”。2018年春天,我被任命为教导主任。第一次接触教务工作,我翻阅大量教务管理案例,设计形式多样的学科融合活动方案,让跨界从个人成长延伸到教师团队合作。两年后,我担任学校副校长,虽然工作量日益增加,但我始终舍不得离开课堂。在管理者的身份之外,我依然是那个与孩子们一起运动的体育老师、帮他们打开解题思路的语文老师、带他们观察蚂蚁的科学老师。
  写作曾是令我畏惧的事。如今,我已经能够流畅地写作教育随笔、撰写教学案例,甚至尝试教学论文创作。那些文字,如今已悄然成为我整理教育思绪、记录成长轨迹的载体。
  回顾这八年的教育生涯,我深深感念这段被意外点亮的时光。如今虽暂别讲台,但我仍保持着与课堂的“精神对话”,每周都会走进教室,或是站在后门观察孩子们听课的神情,或是蹲下身子与他们讨论习题。那些语文课上的故事分享、科学课里的自然探索、操场上的肆意奔跑,早已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的印记。
  教育从来不是单一的音符,而是在跨界中谱写的交响曲。当哨声掠过田野,书声漫过操场……这或许就是乡村教育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