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灭火”到“点燃”
—— 一名班主任的德育微创新
字数:1481
2025-06-29
版名:知行
□黄亚婷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热爱“创造”,班级管理常常面临各种挑战。作为班主任,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不是简单地维持秩序,而是理解学生的需求,将一个个问题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从“垃圾桶投篮”到趣味比赛:顺应天性的教育
有一段时间,班级垃圾桶周围常散落纸团,调查发现是男生在课间以“投篮”的方式丢垃圾。据以往的经验,说教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想起杜威的教育理念:与其压制学生的天性,不如善加引导。
我没有直接禁止男生的行为,而是在大课间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投篮比赛”:用废纸团当道具,参赛选手自愿报名。将垃圾桶洗干净放在教室后面的柜子上,参赛者每人投10次,投进一次积1分,积分最高者获胜。并讨论出规则:谁投谁捡,爱护环境。获胜者获得奖励,教室垃圾桶周围的卫生问题也迎刃而解。
教育启示:
青春期的学生需要释放能量,教师要善于将问题行为转化为教育活动。
正向激励往往比消极禁止更有效,让学生在参与中自然接受规则。
化解“外号风波”:在尊重中建立规则
初二生物、地理学考填表时,教室突然变成了创意工坊,一些被“加工”的称谓在教室此起彼伏。有一天,被起外号的小焦涨红着脸冲进办公室,“老师,他们又给我起外号。”只见他攥着拳头,声音发颤,我感觉到浓浓的火药味。我意识到这不仅是纪律问题,更是关于尊重的教育契机。
班会课上我主动提议:“今天我们来个头脑风暴,给我起个外号吧。”我听见有学生偷偷叫我“老黄”,我模仿他们:“老黄来了。”还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外号让别人感到不舒服,甚至伤害到对方,那还能继续叫吗?”大家开始反思:小焦被起的外号带有调侃和嘲讽意味,这其实是对他人格的不尊重。通过讨论,班级共同制订规则:给他人起外号前,先征求对方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感受。从那以后,学生逐渐学会换位思考,随后再也没有人起外号了。这一举动让学生明白,起外号不一定是恶意的,关键在于对方是否愿意接受。
教育启示:
教育有时需要“反其道而行”,教师的自我暴露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对抗心理。
幽默和智慧往往比严厉训斥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尊重。
“水枪大战”的启示:善用体验式教育
面对学生的“水枪大战”,常规说教收效甚微。于是,我改变策略,先是肯定学生的创意:“水枪改装得不错,借我玩玩。”然后轻轻地向他滋水,问:“被水滋到是什么感觉?”刚好语文老师进来了,我向她滋水,她追我,我吓得逃出教室,留下学生和语文老师的欢声笑语。学生说那堂语文课上得太开心了!体验式教育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育启示:
当说教无效时,不妨让学生亲身体验行为的后果。
教育要善于“借力打力”,将学生的兴趣点转化为教育契机。
“捅破天花板”:安全教育的智慧
面对学生因跳跃摸高导致的天花板损坏,我的第一反应是:有人受伤吗?在确认安全后,我让“肇事者”参与修复。
学生在我的监督指导下,搬凳子上桌子,几个人扶着凳子,协作保护捅破天花板的人,他站在凳子上,仰着头,左右反复调整,最终完成了修理。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更让他们认识到了该行为的后果,学会了勇敢与担当。
教育启示:
安全教育要在“做中学”,亲身经历比说教更有效。
让学生承担行为后果时,教师要确保安全并给予指导。
这些班级风波的处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需要教师以创新的方法引导他们向上向善。正如一位教育前辈所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察觉不到被教育,却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成长。”在这条教育之路上,我们既要做好引路人,更要学会做耐心的观察者和智慧的启迪者。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热爱“创造”,班级管理常常面临各种挑战。作为班主任,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不是简单地维持秩序,而是理解学生的需求,将一个个问题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从“垃圾桶投篮”到趣味比赛:顺应天性的教育
有一段时间,班级垃圾桶周围常散落纸团,调查发现是男生在课间以“投篮”的方式丢垃圾。据以往的经验,说教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想起杜威的教育理念:与其压制学生的天性,不如善加引导。
我没有直接禁止男生的行为,而是在大课间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投篮比赛”:用废纸团当道具,参赛选手自愿报名。将垃圾桶洗干净放在教室后面的柜子上,参赛者每人投10次,投进一次积1分,积分最高者获胜。并讨论出规则:谁投谁捡,爱护环境。获胜者获得奖励,教室垃圾桶周围的卫生问题也迎刃而解。
教育启示:
青春期的学生需要释放能量,教师要善于将问题行为转化为教育活动。
正向激励往往比消极禁止更有效,让学生在参与中自然接受规则。
化解“外号风波”:在尊重中建立规则
初二生物、地理学考填表时,教室突然变成了创意工坊,一些被“加工”的称谓在教室此起彼伏。有一天,被起外号的小焦涨红着脸冲进办公室,“老师,他们又给我起外号。”只见他攥着拳头,声音发颤,我感觉到浓浓的火药味。我意识到这不仅是纪律问题,更是关于尊重的教育契机。
班会课上我主动提议:“今天我们来个头脑风暴,给我起个外号吧。”我听见有学生偷偷叫我“老黄”,我模仿他们:“老黄来了。”还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外号让别人感到不舒服,甚至伤害到对方,那还能继续叫吗?”大家开始反思:小焦被起的外号带有调侃和嘲讽意味,这其实是对他人格的不尊重。通过讨论,班级共同制订规则:给他人起外号前,先征求对方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感受。从那以后,学生逐渐学会换位思考,随后再也没有人起外号了。这一举动让学生明白,起外号不一定是恶意的,关键在于对方是否愿意接受。
教育启示:
教育有时需要“反其道而行”,教师的自我暴露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对抗心理。
幽默和智慧往往比严厉训斥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尊重。
“水枪大战”的启示:善用体验式教育
面对学生的“水枪大战”,常规说教收效甚微。于是,我改变策略,先是肯定学生的创意:“水枪改装得不错,借我玩玩。”然后轻轻地向他滋水,问:“被水滋到是什么感觉?”刚好语文老师进来了,我向她滋水,她追我,我吓得逃出教室,留下学生和语文老师的欢声笑语。学生说那堂语文课上得太开心了!体验式教育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育启示:
当说教无效时,不妨让学生亲身体验行为的后果。
教育要善于“借力打力”,将学生的兴趣点转化为教育契机。
“捅破天花板”:安全教育的智慧
面对学生因跳跃摸高导致的天花板损坏,我的第一反应是:有人受伤吗?在确认安全后,我让“肇事者”参与修复。
学生在我的监督指导下,搬凳子上桌子,几个人扶着凳子,协作保护捅破天花板的人,他站在凳子上,仰着头,左右反复调整,最终完成了修理。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更让他们认识到了该行为的后果,学会了勇敢与担当。
教育启示:
安全教育要在“做中学”,亲身经历比说教更有效。
让学生承担行为后果时,教师要确保安全并给予指导。
这些班级风波的处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需要教师以创新的方法引导他们向上向善。正如一位教育前辈所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察觉不到被教育,却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成长。”在这条教育之路上,我们既要做好引路人,更要学会做耐心的观察者和智慧的启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