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震救灾精神看制度优势
——专题课《从抗震救灾精神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教学设计
字数:2676
2025-06-29
版名:教育理论
□岳 姣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对抗震救灾精神的学习感悟,让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党的统一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增强制度自信和国家认同。
2.道德修养:了解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要义,让学生能积极传承抗震救灾精神。
3.责任意识:通过精神学习和制度认同,让学生能够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朗诵诗句。又是五月十二号,又是一个花开的季节,然而,十七年前的今天,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八级特大地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西南处,国有殇!
2.播放地震视频资料,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17年前,回忆当时的地震场景。
3.资料展示:在本次地震中,陕西省略阳县震级烈度为7度,被国务院列为全国51个重灾县之一。而距离主震区仅300公里的徐家坪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房屋倒塌,人民群众生活陷入困境。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2008年“ 5·12”汶川大地震的情况以及自己家乡的受灾情况,进入课堂主题。
二、感悟抗震救灾精神
1.图片对比:对比2008年徐家坪地震时的场景和2025年徐家坪的新貌。
2.回顾2008年5月12日徐家坪地震当天,中共略阳县委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中共汉中市委成立工作组组织开展抢险救灾的一些场景和图片。
3.提出问题:这些图片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哪种精神?
学生观看图片,回答问题,总结出: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4.开展采访活动:你认为有哪些力量促使徐家坪在地震后迅速重建并蓬勃发展?
学生回答:党和国家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帮助,当地人民的努力奋斗。
三、救灾自信源自领袖关怀
1.播放视频:在徐家坪发生地震的危难时刻,2008年5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亲赴略阳察看灾情和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2.图片展示:(1)习近平叮嘱各级党委政府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生产生活。(2)习近平走进受灾群众高维兰家的帐篷,细致询问生活保障情况。他鼓励高维兰增强信心,党和政府正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3.资料展示: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当地政府的及时救灾举措。
4.提出问题:以上视频、图片、资料能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什么优势?
学生观看视频、图片,阅读资料,回答问题,得出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现在党对抗震救灾工作坚强有力、富有成效的领导。
四、灾后援建感恩在心
图片展示:2008年8月底,天津市对口援建的略阳天津职教中心、略阳天津高级中学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2010年1月30日,天津市对口援建的略阳县白水江光彩大桥竣工;陕西爱心企业捐赠救灾物资。
学生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我国,面对灾难和危难时刻,多方力量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一种中国力量。
五、灾后重建追赶超越
1.播放视频:徐家坪灾后重建视频资料。
2.图片展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下,在天津人民的无私援建下,在社会各界的倾力帮助下,略阳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力推进灾后重建。
3.提出问题:以上视频和图片资料能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什么优势?
学生观看视频、图片资料,回答问题,得出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4.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指示。提出问题:面对这么强大的祖国、这么温暖的党,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5.宣誓活动:我们誓将传承抗震救灾精神,不畏艰难,不惧挑战,勇于担当,热爱祖国,团结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和心声,并全体起立进行宣誓活动。
六、作业布置
1.了解地震时的基本自救方法,并讲给家人和同学听。
2.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并组织班会课,与同学们分享。
点 评
结合本节课主题和教学流程,主要从“带学生去哪里?”“为什么要去?和“怎么去?”等三个维度,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受。
“带学生去哪里?”,即教学
目标的达成问题。岳老师匠心独运,以徐家坪涅槃重生的三维图景为经,以制度文明的演进逻辑为纬,编织出立体化的育人图谱。通过“领袖关怀”的顶层叙事、“感恩在心”的情感共鸣、“追赶超越”的实践升华三大教学模块,循序渐进地构建起“感性认知—理性思辨—价值认同”的认知链条。这种以乡情为基点的教学策略,既实现了从具象案例到抽象理论的思维跃迁,更在“家国同构”的育人逻辑中,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完美呼应新课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
“为什么要去?”,即为什么要用抗震救灾精神去讲制度优势。从废墟上崛起的徐家坪,不仅是重建的徐家坪镇,更是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精神丰碑。抗震救灾精神已经被纳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传承。同时通过抗震救灾中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诠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课堂教学承担着打通理论的政治与现实的政治、理论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的桥梁作用。本课最富创见之处,在于将抗震救灾精神这一精神丰碑,转化为阐释制度优势的鲜活教材。教师以哲学思辨的深度,揭示精神谱系与制度文明的内在关联。这种将制度优势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治理实践的教学智慧,不仅破解了抽象理论的教学困境,更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怎么去?”,即教学流程。岳老师首先通过视频资料和诗句,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设计了“领袖关怀”“感恩在心”“追赶超越”三个环节,以救灾与重建故事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味、文化味、人情味。生活味: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材料都来自徐家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真实资料,历史味道与现实味道交织在一起,学生是徐家坪镇的学生,课堂举例皆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浓浓的生活味道、烟火气息。文化味:本节课开头用一首抗震救灾诗歌与一段视频对标开头,课堂教学始终把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课堂实例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初中学段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的理。人情味:整堂课充满着人情味。教师走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平等对话,生生互动研讨问题,体现“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徐家坪的灾后重建,一步步引领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制度、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本节课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若能在理论深度上进一步延伸,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哲学根基,在“小我”与“大我”的辩证思考中理解“两个结合”的实践伟力,将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自觉和战略思维。
(点评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宋瑞宏)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对抗震救灾精神的学习感悟,让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党的统一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增强制度自信和国家认同。
2.道德修养:了解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要义,让学生能积极传承抗震救灾精神。
3.责任意识:通过精神学习和制度认同,让学生能够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朗诵诗句。又是五月十二号,又是一个花开的季节,然而,十七年前的今天,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八级特大地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西南处,国有殇!
2.播放地震视频资料,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17年前,回忆当时的地震场景。
3.资料展示:在本次地震中,陕西省略阳县震级烈度为7度,被国务院列为全国51个重灾县之一。而距离主震区仅300公里的徐家坪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房屋倒塌,人民群众生活陷入困境。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2008年“ 5·12”汶川大地震的情况以及自己家乡的受灾情况,进入课堂主题。
二、感悟抗震救灾精神
1.图片对比:对比2008年徐家坪地震时的场景和2025年徐家坪的新貌。
2.回顾2008年5月12日徐家坪地震当天,中共略阳县委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中共汉中市委成立工作组组织开展抢险救灾的一些场景和图片。
3.提出问题:这些图片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哪种精神?
学生观看图片,回答问题,总结出: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4.开展采访活动:你认为有哪些力量促使徐家坪在地震后迅速重建并蓬勃发展?
学生回答:党和国家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帮助,当地人民的努力奋斗。
三、救灾自信源自领袖关怀
1.播放视频:在徐家坪发生地震的危难时刻,2008年5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亲赴略阳察看灾情和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2.图片展示:(1)习近平叮嘱各级党委政府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生产生活。(2)习近平走进受灾群众高维兰家的帐篷,细致询问生活保障情况。他鼓励高维兰增强信心,党和政府正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3.资料展示: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当地政府的及时救灾举措。
4.提出问题:以上视频、图片、资料能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什么优势?
学生观看视频、图片,阅读资料,回答问题,得出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现在党对抗震救灾工作坚强有力、富有成效的领导。
四、灾后援建感恩在心
图片展示:2008年8月底,天津市对口援建的略阳天津职教中心、略阳天津高级中学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2010年1月30日,天津市对口援建的略阳县白水江光彩大桥竣工;陕西爱心企业捐赠救灾物资。
学生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我国,面对灾难和危难时刻,多方力量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一种中国力量。
五、灾后重建追赶超越
1.播放视频:徐家坪灾后重建视频资料。
2.图片展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下,在天津人民的无私援建下,在社会各界的倾力帮助下,略阳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力推进灾后重建。
3.提出问题:以上视频和图片资料能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什么优势?
学生观看视频、图片资料,回答问题,得出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4.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指示。提出问题:面对这么强大的祖国、这么温暖的党,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5.宣誓活动:我们誓将传承抗震救灾精神,不畏艰难,不惧挑战,勇于担当,热爱祖国,团结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和心声,并全体起立进行宣誓活动。
六、作业布置
1.了解地震时的基本自救方法,并讲给家人和同学听。
2.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并组织班会课,与同学们分享。
点 评
结合本节课主题和教学流程,主要从“带学生去哪里?”“为什么要去?和“怎么去?”等三个维度,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受。
“带学生去哪里?”,即教学
目标的达成问题。岳老师匠心独运,以徐家坪涅槃重生的三维图景为经,以制度文明的演进逻辑为纬,编织出立体化的育人图谱。通过“领袖关怀”的顶层叙事、“感恩在心”的情感共鸣、“追赶超越”的实践升华三大教学模块,循序渐进地构建起“感性认知—理性思辨—价值认同”的认知链条。这种以乡情为基点的教学策略,既实现了从具象案例到抽象理论的思维跃迁,更在“家国同构”的育人逻辑中,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完美呼应新课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
“为什么要去?”,即为什么要用抗震救灾精神去讲制度优势。从废墟上崛起的徐家坪,不仅是重建的徐家坪镇,更是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精神丰碑。抗震救灾精神已经被纳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传承。同时通过抗震救灾中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诠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课堂教学承担着打通理论的政治与现实的政治、理论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的桥梁作用。本课最富创见之处,在于将抗震救灾精神这一精神丰碑,转化为阐释制度优势的鲜活教材。教师以哲学思辨的深度,揭示精神谱系与制度文明的内在关联。这种将制度优势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治理实践的教学智慧,不仅破解了抽象理论的教学困境,更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怎么去?”,即教学流程。岳老师首先通过视频资料和诗句,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设计了“领袖关怀”“感恩在心”“追赶超越”三个环节,以救灾与重建故事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味、文化味、人情味。生活味: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材料都来自徐家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真实资料,历史味道与现实味道交织在一起,学生是徐家坪镇的学生,课堂举例皆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浓浓的生活味道、烟火气息。文化味:本节课开头用一首抗震救灾诗歌与一段视频对标开头,课堂教学始终把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课堂实例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初中学段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的理。人情味:整堂课充满着人情味。教师走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平等对话,生生互动研讨问题,体现“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徐家坪的灾后重建,一步步引领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制度、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本节课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若能在理论深度上进一步延伸,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哲学根基,在“小我”与“大我”的辩证思考中理解“两个结合”的实践伟力,将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自觉和战略思维。
(点评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宋瑞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