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精神 共建文明家园

——《精神文明新风尚》教学设计

字数:2493 2025-06-29 版名:教育理论
   □马 娟
  《精神文明新风尚》是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的第二个话题,重点介绍了国家和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意义,阐明了中国精神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亲爱的孩子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研学之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物质文明是生存的基石,精神文明则是点亮心灵的灯塔。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精神文明研学馆”,探寻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中的《精神文明新风尚》。
  2.板书课题。
   二、活动一——感悟中国精神
  教师活动:
  1.首先来到第一站“时光穿梭馆”,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回忆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
  2.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3.你知道中国精神是什么吗?
  4.“爱国”“改革创新”“奋勇前进”等,这一个个闪闪发光的词语铸就了我们伟大的中国精神。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交流感受,谈谈自己理解的中国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资料的观看和讨论,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从而加深对中国精神内涵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对中国精神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二——探寻乡村巨变
  教师活动:
  1.中国精神其实并不遥远,它就在你、我的身边。让我们走进研学第二站“感恩明理馆”。
  2.站在感恩亭里,俯瞰如今的徐家坪,山明水秀,鸟语花香。可是17年前,它却经历了一场重创。看到曾经美丽的家园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你有什么感受?(播放徐家坪2008年5月12日地震视频,出示地震后的图片。)
  3.如今我们的生活为何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走进“感恩明理馆”一探究竟。(出示2025年徐家坪的图片;出示2008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前往略阳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的照片;出示地震后天津援建的照片。)
  4.2018年,由党员村民高维军执笔,代表徐家坪群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了!请配乐朗读回信内容。
  5.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你有什么感受?想不想把现在的生活给习近平爷爷汇报一下?
  6.观看“集团化办学”“温泉酒店”“产业基地”“村BA”等图片,从方方面面交流身边的变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说家乡的重生密码及中国精神。
  7.出示评价标准:(1)能从国家、社会、个人任何一个角度说出一个观点,得一颗星。(2)说出两个观点,得两颗星。(3)能说出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得三颗星。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畅谈感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齐读“重生密码”。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徐家坪从灾难中重生、走向繁荣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和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徐家坪重生的原因,理解中国精神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配乐朗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四、活动三——少年立志成长
  教师活动:
  1.带着嘱托,怀揣感恩之心,我们来到第三站“少年奋进馆”。
  2.徐家坪的变化是万千新农村的一个缩影。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请观看贫困乡村变化视频。
  3.要建设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说说自己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在挖掘和分享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能够更深入地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文明闪光点,加深对精神文明具体表现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化,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性。
   五、总结提升
  配乐朗诵“习语金句”。
  六、作业与拓展
  1.讲家乡故事,做精神文明建设推介者。
  2.“文明从我做起”,写一封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倡议书。
   七、教学反思
  1.多元素材激发兴趣。通过播放视频,将抽象的精神文明概念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场景,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
  2.贴近生活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分享身边的变化,联系生活实际探讨“重生密码”,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紧密结合。以集团化办学、旅游带动周边群众收入增加等实例,将精神文明从宏观概念落实到具体行动,增强学生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3.情感共鸣强化价值观。展示灾难应对、团结协作等内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在回顾抗震救灾视频时,学生自发表达对团结精神的敬佩。齐读“重生密码”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感恩意识,落实课程育人目标。

   点 评
  课标理念落实有效,教材作用发挥充分
  本课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
  确立了符合新课程标准和学情的教学目标,以主题研学为教学组织形式,有机整合教材内容和核心价值观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研学活动场景,引导学生探究徐家坪
  “重生密码”,构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联系,有效达成课程教材育人目标。
  核心素养导向鲜明,目标制订贴切精确
  本课立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实际生活和家乡发展变化,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即家乡徐家坪从灾难中重生、走向繁荣的过程,探究徐家坪重生的原因,感受中国精神和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成就,激励学生立鸿鹄之志,做家乡建设的参与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情境创设鲜活真实,课程资源选取恰当
  2019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统一使用统编版教材,这充分体现党中央对思政课的重视。在教学中,由于区情、校情、学情的不同,要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教学内容情境化就尤为重要。本课在教学设计、实施中,紧密围绕活动主题,创新内容组织形式,创设“精神文明新风尚”主题研学情境,设置感悟中国精神、探寻乡村巨变、少年立志成长三个主题研学活动场景,挖掘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鲜活素材,选取学生身边的文明故事、家乡徐家坪地震前后的巨大变化等素材资源,让学生直观感悟在党的领导下,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体现,引导学生立报国志,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点评教师:陕西省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张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