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

□柴文娟

字数:1496 2025-06-29 版名:教育理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应用合作学习,对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提升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同伴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当小组中的某个成员因为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而受到表扬时,其他成员会受到替代性强化,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提升的实践策略
  1.合理分组
  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间同质”保证各小组在整体实力上相当,保障公平竞争;“组内异质”则使组内成员在性格、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方面具有差异,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2.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应具有明确的目标、适当的难度和一定的开放性。目标明确有助于学生聚焦讨论方向,避免讨论偏离主题;适当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欲望;开放性则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3.加强教师指导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不可缺少。当小组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引导学生回归主题。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不仅要评价小组的学习成果,还要评价小组的合作过程。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还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三、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提升的实证研究
  1.研究设计
  选取两个平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一个班级为实验组,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周期为一学期,在实验前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和感受。
  2.研究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素养测试中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课堂观察发现,实验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小组讨论氛围热烈。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合作学习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明显增强。
  四、合作学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存在的问题
  在合作学习实践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时不积极发言,依赖其他成员完成任务,讨论有时会偏离主题;教师对时间把控难度较大,复杂的学习任务可能需要较长时间讨论,有时会影响讨论的完整性和学习效果。
  2.解决策略
  针对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可明确分工,为每个学生分配具体的任务,在讨论前明确讨论规则和要求,强调讨论的目标和重点;在讨论过程中,加强巡视,当讨论偏离主题时,及时提醒学生回归主题。针对合作学习时间把控问题,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充分考虑任务的难度和所需时间,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小组讨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证明了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提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法治素养等方面都得到有效提升。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铁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