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考试评价体系的路径优化
□陆 璟
字数:2681
2025-06-29
版名:理论
当前,我国中小学考试评价依然过度依赖量化分数,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评价,应试倾向明显。为此,我们应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要义,优化考试内容,丰富考试评价形式,强化对考试结果的解释和反馈,探索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体系。
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
内涵要义
核心素养的内涵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演变。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各学科领域的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科学业成绩,还要关注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更要关注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内涵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2022年版)》明确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培养目标,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大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新要求。
从国际上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7年发起了“关键能力的定义和选择”项目,作为PI-SA等测评的理论基础;2015年,经合组织又启动了“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不仅作为PISA等测评的理论基础,也作为未来改进课程教学实践的行动框架。关键能力项目追求的目标是个人和社会的成功,确定了三种关键能力:互动地使用工具,在异质群体中互动,自主行动。教育2030项目追求的是个人幸福和社会福祉,提出了三种新的关键能力:创造新价值,学会破难题,勇于担责任。教育2030项目对知识的理解有所深化,不仅有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还有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以及认知性知识,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以及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对技能的认识也有深化,把元认知技能、社会与情感技能、身体与实践技能等纳入其中。更关键的是对推动核心素养发展的核心动力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过去认为反思能力是最高阶能力,能推动基础能力的发展,而教育2030项目认为最核心的动力是人的主体精神、人的能动性,即要带着目标感去主动发展,为此,教育要激发人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在此背景下,一些国际测评开始更多地关注幸福感、创造性思维、社会情感能力等。
聚焦核心素养
优化考试与测评内容
核心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必须超越对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理解,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迎接未来挑战,重点关注以下内容要求。
严控机械记忆类试题与单纯熟练度考查。一要严格控制仅靠死记硬背就可以作答或者导向机械记忆的试题数量。二要控制单纯考查操作熟练度的试题。三要打破试题形式固化、答案套路化的局面。
依托真实情境测评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真实情境中发展,并在真实情境中得到评估。情境的真实性,意味着情境来源于日常生活、学校学习、生产劳动、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情境的描述符合客观事实和逻辑规律,能够引发真实的情感和认知体验,而不是为了再现学科知识。情境的典型性,意味着情境准确反映学科核心内容,涵盖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场景,并且可迁移应用到相似场景中。情境的适切性,意味着情境所采用的生活、生产或社会背景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非常相似,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和思维发展特点。
命题者要开展情境化命题,必须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情境主要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改编自其他真实性材料。将考试内容与现实问题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要开展情境化命题,必须把情境纳入命题规划,系统地考虑知识在学生生活各方面的应用,而不是依靠命题者调用个人熟悉的情境素材。例如:PI-SA各领域测评框架都将情境作为重要维度,对情境做出系统分类,列举多方面的应用实例,并规定了各种情境得分点所占的比例。
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测评框架。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外延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核心素养的测评框架也要及时更新。
关注面向未来的跨学科核心素养。2015年以后,以PISA为代表的国际大规模测试越来越多地关注合作问题解决、全球胜任力、创造性思维等跨学科能力评价,这些能力都是认知能力和社会与情感能力混合在一起的复杂能力。我国的考试评价可从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更多地关注跨学科评价,跨学科评价可以用于评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突破传统测试局限
丰富考试评价形式
考试评价形式需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通过多元、情境化、动态的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纸笔测试多样化。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考试评价,在命题设计上强化实践性与创新性,允许答案的多元表达,以考查逻辑建构与创造性迁移能力。除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常规题型外,可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
表现性评价常态化。表现性评价适合评行为技能和情感态度,包括对完成作品的评价、实际操作测验、活动过程观察等。广义的表现性评价也涵盖档案袋评价,适合评价学生的规划、组织、统整、反思能力。
探索计算机化测试。计算机化测试能够通过互动模拟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答题的兴趣。例如:2015年起,PISA科学素养测评采用互动模拟、数字实验的方法。2022年,PISA数学素养测评向全面计算机化测试过渡,开展一系列新探索,包括:新的题目格式(如拖放);向学生展示真实世界的数据(如大型、可分类的数据集);创建数学模型或模拟现实,让学生通过改变变量值进行探索,运用曲线拟合进行预测。
对考试结果做出有意义的
解释和反馈
考试成绩只是一个数字,学生很难从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提供有意义的解释和反馈才能帮助学生改进。教师应对考试结果做出有意义的解释和反馈,其实施路径及价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维度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素养水平。多维度分析能打破“唯分数论”,从学科知识、学科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等层面全面诊断学生学习效果。
实现精准诊断和个性化反馈。在日常考试结束后,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给出成绩,而要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详细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的试卷,找出他们在知识掌握、能力运用、核心素养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撰写个性化评语和建议。通过精准诊断和个性化反馈,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努力的方向。
为教学改进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考试评价的结果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反映,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教师要善于从考试数据和学生的反馈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改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考试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让他们在小组或班级内分享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制订改进计划。在数字时代,也可以借助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讨论和分享。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反思和改进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据《中国基础教育》2025年第5期,有删改)
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
内涵要义
核心素养的内涵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演变。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各学科领域的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科学业成绩,还要关注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更要关注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内涵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2022年版)》明确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培养目标,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大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新要求。
从国际上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7年发起了“关键能力的定义和选择”项目,作为PI-SA等测评的理论基础;2015年,经合组织又启动了“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不仅作为PISA等测评的理论基础,也作为未来改进课程教学实践的行动框架。关键能力项目追求的目标是个人和社会的成功,确定了三种关键能力:互动地使用工具,在异质群体中互动,自主行动。教育2030项目追求的是个人幸福和社会福祉,提出了三种新的关键能力:创造新价值,学会破难题,勇于担责任。教育2030项目对知识的理解有所深化,不仅有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还有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以及认知性知识,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以及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对技能的认识也有深化,把元认知技能、社会与情感技能、身体与实践技能等纳入其中。更关键的是对推动核心素养发展的核心动力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过去认为反思能力是最高阶能力,能推动基础能力的发展,而教育2030项目认为最核心的动力是人的主体精神、人的能动性,即要带着目标感去主动发展,为此,教育要激发人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在此背景下,一些国际测评开始更多地关注幸福感、创造性思维、社会情感能力等。
聚焦核心素养
优化考试与测评内容
核心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必须超越对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理解,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迎接未来挑战,重点关注以下内容要求。
严控机械记忆类试题与单纯熟练度考查。一要严格控制仅靠死记硬背就可以作答或者导向机械记忆的试题数量。二要控制单纯考查操作熟练度的试题。三要打破试题形式固化、答案套路化的局面。
依托真实情境测评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真实情境中发展,并在真实情境中得到评估。情境的真实性,意味着情境来源于日常生活、学校学习、生产劳动、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情境的描述符合客观事实和逻辑规律,能够引发真实的情感和认知体验,而不是为了再现学科知识。情境的典型性,意味着情境准确反映学科核心内容,涵盖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场景,并且可迁移应用到相似场景中。情境的适切性,意味着情境所采用的生活、生产或社会背景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非常相似,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和思维发展特点。
命题者要开展情境化命题,必须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情境主要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改编自其他真实性材料。将考试内容与现实问题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要开展情境化命题,必须把情境纳入命题规划,系统地考虑知识在学生生活各方面的应用,而不是依靠命题者调用个人熟悉的情境素材。例如:PI-SA各领域测评框架都将情境作为重要维度,对情境做出系统分类,列举多方面的应用实例,并规定了各种情境得分点所占的比例。
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测评框架。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外延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核心素养的测评框架也要及时更新。
关注面向未来的跨学科核心素养。2015年以后,以PISA为代表的国际大规模测试越来越多地关注合作问题解决、全球胜任力、创造性思维等跨学科能力评价,这些能力都是认知能力和社会与情感能力混合在一起的复杂能力。我国的考试评价可从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更多地关注跨学科评价,跨学科评价可以用于评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突破传统测试局限
丰富考试评价形式
考试评价形式需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通过多元、情境化、动态的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纸笔测试多样化。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考试评价,在命题设计上强化实践性与创新性,允许答案的多元表达,以考查逻辑建构与创造性迁移能力。除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常规题型外,可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
表现性评价常态化。表现性评价适合评行为技能和情感态度,包括对完成作品的评价、实际操作测验、活动过程观察等。广义的表现性评价也涵盖档案袋评价,适合评价学生的规划、组织、统整、反思能力。
探索计算机化测试。计算机化测试能够通过互动模拟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答题的兴趣。例如:2015年起,PISA科学素养测评采用互动模拟、数字实验的方法。2022年,PISA数学素养测评向全面计算机化测试过渡,开展一系列新探索,包括:新的题目格式(如拖放);向学生展示真实世界的数据(如大型、可分类的数据集);创建数学模型或模拟现实,让学生通过改变变量值进行探索,运用曲线拟合进行预测。
对考试结果做出有意义的
解释和反馈
考试成绩只是一个数字,学生很难从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提供有意义的解释和反馈才能帮助学生改进。教师应对考试结果做出有意义的解释和反馈,其实施路径及价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维度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素养水平。多维度分析能打破“唯分数论”,从学科知识、学科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等层面全面诊断学生学习效果。
实现精准诊断和个性化反馈。在日常考试结束后,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给出成绩,而要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详细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的试卷,找出他们在知识掌握、能力运用、核心素养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撰写个性化评语和建议。通过精准诊断和个性化反馈,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努力的方向。
为教学改进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考试评价的结果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反映,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教师要善于从考试数据和学生的反馈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改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考试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让他们在小组或班级内分享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制订改进计划。在数字时代,也可以借助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讨论和分享。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反思和改进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据《中国基础教育》2025年第5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