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不是“速成游戏”

□李英锋

字数:1256 2025-06-25 版名:声音
  2025 年全国高考落幕,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家长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持续升温,催生出“高考志愿规划师”(以下简称“高报师”)这一“职业”,针对“高报师”的培训、考证业务也逐步衍生,一条产业链正在形成。然而这一热潮背后乱象丛生。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要成为服务于考生及家长的“高报师”几乎零门槛,花钱即可在短期内“速成”拿到一张“高报师”相关证书,且无学历和专业限制。(6月11日《新京报》)

  志愿填报是高考后的关键一环,然而,当这一环节成为形形色色“高报师”的逐利赛道,演变为一门“速成生意”时,我们不禁为考生们捏一把汗。三五天培训、几百元拿证、零门槛入行……这样的“高报师”究竟能报出什么好志愿?恐怕连他们自己都难以回答。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些所谓的“高报师”中,有的只是花钱买证的“二把刀”,不仅无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还可能误导考生,使其错过理想的录取机会,甚至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
  速成的“高报师”,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实战经验。志愿填报并非简单的分数匹配,而是需要综合考虑院校层次、专业前景、地域因素、个人兴趣、职业规划等多重因素。然而,很多培训机构的“速成班”仅教授皮毛技巧,却忽略政策解读、行业趋势、生涯规划等核心内容。更有甚者,部分“高报师”连基本的录取规则都未吃透,便敢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试问,这样的“高报师”给出的“规划”“建议”“指导”怎能科学?怎能靠谱?当考生因错误填报而滑档或调剂至冷门专业时,损失又该由谁承担?
  除专业素质堪忧外,“高报师”行业的另一乱象是证书泛滥。市场上各类证书五花八门,有的打着“包过”旗号,有的标榜“国家级”,有的甚至伪造发证机构。然而,这些证书大多只是培训经历证明,并非职业资格认证。事实上,人社部从未将“高报师”纳入国家职业目录,教育部也多次强调未发放过此类资格证书。即便如此,仍有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将证书包装成“行业背书”以吸引学员付费考证。“高报师”向考生、家长推销服务时,大都以这些毫无含金量的证书作为“专业证明”。这种忽悠术不仅侵犯考生权益,也损害行业信誉。
  治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乱象势在必行。教育、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应加强联动,对“高报师”培训及服务市场开展专项治理整顿,依法查处虚假宣传、无证经营、价格欺诈等行为,严厉打击伪造证书、虚假培训的机构;可考虑建立行业准入标准,明确从业者的学历、知识、经验等基本要求,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专业服务。此外,各地教育考试院应进一步强化公益性高考志愿填报指导,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政策解读、录取数据、专业分析等信息,减少考生和家长对外部服务的依赖。
  家长和考生也应擦亮眼睛、理性选择。志愿填报固然重要,但并非必须依赖高价外援服务。与其盲目相信“高报师”,不如自己多花时间研究招生政策、院校信息。即便参考他人建议,也应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做出最终选择。其实,志愿填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合与否。家长和考生不妨多与学校老师沟通,多参考官方资料,多倾听孩子意愿,而非将决定权交予来路不明的“高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