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异化的隐忧

—— 从“谢谢配合”看课堂表演化的困境

字数:1211 2025-06-25 版名:声音
  □谭傑
  在当下的教育场景中,尤其是公开课、赛课等场合,在课堂结束时,一些教师在道别后往往会补上一句“谢谢配合”。这句看似礼貌的客套话,实则暴露了当前教育场域中一个深层次的异化现象——课堂蜕变为表演的舞台。这一现象反映了教育评价体系的扭曲和教育本质的迷失。
   “谢谢配合”背后的课堂表演化
  教师说出“谢谢配合”时,实际上已默认课堂是一场需要学生配合完成的演出。在这种预设下,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学目标不再是知识的传授与素养的培养,而是追求课堂效果的形式化展示。这种异化使教育失去本质意义,沦为精心设计的表演。
  在表演式课堂中,教师往往提前设计每一个环节,甚至连学生的回答都经过反复演练。课堂互动不再是自然的思维碰撞,而是按部就班的剧本演绎。学生的角色从学习主体变成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教育初衷,让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与创造力。
   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在表演式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彻底剥夺。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在将学生导向预设答案。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在教师划定的框架内,任何超出预设的回答都可能被视为“不配合”。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更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
  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然而,在表演式课堂中,学生思维被束缚在固定模式里,他们的任务仅是按教师预设完成“表演”。这种模式不仅无法培养批判性思维,还会消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教育异化的根源:评价体系的扭曲
  教育异化的根源在于评价体系的扭曲。当课堂评价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当教学效果被简化为可量化的指标,教师不得不将课堂打造成完美演出。这种异化不仅存在于公开课中,也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某些方面,使教育失去应有的温度与深度。
  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中,部分评价标准以表面效果为导向,忽视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和成长体验。教师为迎合评价标准,不得不将课堂设计得“完美无缺”,甚至牺牲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这种评价体系的扭曲,直接导致教师教学行为异化,让教育偏离本质。
   回归教育本真:以学生为中心
  要破除这种异化,必须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真正的教育应是师生共同探索真理的过程,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非课堂表演的导演。只有让教育回归本质,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首先,教育评价体系需要改革。评价标准应从注重形式转向关注实质,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而非仅关注课堂表面效果。其次,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更新。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课堂应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而非教师单方面表演的舞台。教师应通过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育是点燃火焰,而非填满容器。当我们听到“谢谢配合”时,应意识到这不仅是教师的无奈,更是教育体系需要反思的信号。唯有摒弃表演式教学,回归教育本真,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