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师德失范事件不能止于扑灭舆情
□吕 建
字数:1325
2025-06-25
版名:声音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江西瑞金一中南校区,疑似一名教师要求学生在走廊外一字排开,跪在地上写检讨。6月16日,瑞金市教育体育局发布情况通报:经核查,瑞金第一中学教师徐某某在教学管理中存在体罚学生行为,现已对该教师停职检查,该局将依规依纪进行处理。(6月17日《现代快报》)
师德失范行为由教师个体引发,将责任追究到教师身上合情合理,也符合法律法规。但排除病理因素,师德失范行为与其所处的教育环境密切相关,很可能是教师在复杂教育情境下的情绪宣泄,是学校场域内“外力”作用的结果,因此责任追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身上。迅速处理教师的惯性做法,虽然能扑灭舆情,也为很多学校沿用,却不能当作师德失范事件处置的“终点”。
学校作为教师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发生师德失范事件,不仅是教师“摊上事儿”,更应视为学校管理“出了问题”。师德失范事件发生后,处理教师、平息舆情固然重要,但做好事件处置后的“下半篇文章”——对学校管理进行全面“体检”,建立健全教师管理服务长效机制,才是涉事学校更应聚焦的重点。
正确鲜明的教师评价“指挥棒”是广大教师依法执教的“定心丸”。师德失范事件大多是多元评价“混搭”挤压下,教师执教行为变形的结果。因此,发生师德失范事件,学校应该检索教育评价体系有没有建立,检讨教师评价“指挥棒”管不管用,观察教师发展远景规划、近期目标能不能“跳一跳够得着”。在此基础上,校正教师评价“指挥棒”,引领更多教师眼里有光、身上有劲,奔赴自己的“诗和远方”。
当教育任务与非教育任务交织叠加,教师处于精力透支、身心俱疲的状态时,其教育教学行为可能“走样”,演变为师德失范事件。因此,事件发生后,学校要深刻反思教师负担“压力山大”的问题,切实回应“教师减负之问”:需以中小学教师“减负”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当好教师负担的“守门员”,拒绝效益低下的进校园项目活动;优化学校管理,精简校内会议与培训活动,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纯”;尽可能增加专任教师编制,减轻教师“兼职”“跨界”教学负担;同时厘清家校边界,优化家校关系,减少家校内耗,缓解教师的家校协作压力。
在“唯分数”“唯考试”的教育生态下,一些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常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困境,出现师德失范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为此,学校需快速诊断自身短板弱项,建立并实施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走深走实。唯有如此,坏事才能转化为好事,涉事教师才能从师德失范事件中汲取教训,涵养高尚师德,修炼育人本领,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点灯者”“引路人”。
教育常规是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的基本知识,是顺利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师德失范问题往往源于教学实践,表现为体罚或变相体罚等不当教育惩戒行为。基于此,学校应当检视教育常规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进一步规范个别谈话、班队活动及批评、惩戒等教育行为,如此一来,老师们才不会“摊上事儿”,学校也才能避免再次“出问题”。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将事件处置的“句号”改为持续改进的“问号”,把“终点”当作长效建设的“起点”,聚焦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长久课题,补齐队伍发展的短板弱项,方能从根源上杜绝师德失范事件的发生,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美誉度,书写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篇章。
师德失范行为由教师个体引发,将责任追究到教师身上合情合理,也符合法律法规。但排除病理因素,师德失范行为与其所处的教育环境密切相关,很可能是教师在复杂教育情境下的情绪宣泄,是学校场域内“外力”作用的结果,因此责任追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身上。迅速处理教师的惯性做法,虽然能扑灭舆情,也为很多学校沿用,却不能当作师德失范事件处置的“终点”。
学校作为教师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发生师德失范事件,不仅是教师“摊上事儿”,更应视为学校管理“出了问题”。师德失范事件发生后,处理教师、平息舆情固然重要,但做好事件处置后的“下半篇文章”——对学校管理进行全面“体检”,建立健全教师管理服务长效机制,才是涉事学校更应聚焦的重点。
正确鲜明的教师评价“指挥棒”是广大教师依法执教的“定心丸”。师德失范事件大多是多元评价“混搭”挤压下,教师执教行为变形的结果。因此,发生师德失范事件,学校应该检索教育评价体系有没有建立,检讨教师评价“指挥棒”管不管用,观察教师发展远景规划、近期目标能不能“跳一跳够得着”。在此基础上,校正教师评价“指挥棒”,引领更多教师眼里有光、身上有劲,奔赴自己的“诗和远方”。
当教育任务与非教育任务交织叠加,教师处于精力透支、身心俱疲的状态时,其教育教学行为可能“走样”,演变为师德失范事件。因此,事件发生后,学校要深刻反思教师负担“压力山大”的问题,切实回应“教师减负之问”:需以中小学教师“减负”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当好教师负担的“守门员”,拒绝效益低下的进校园项目活动;优化学校管理,精简校内会议与培训活动,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纯”;尽可能增加专任教师编制,减轻教师“兼职”“跨界”教学负担;同时厘清家校边界,优化家校关系,减少家校内耗,缓解教师的家校协作压力。
在“唯分数”“唯考试”的教育生态下,一些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常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困境,出现师德失范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为此,学校需快速诊断自身短板弱项,建立并实施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走深走实。唯有如此,坏事才能转化为好事,涉事教师才能从师德失范事件中汲取教训,涵养高尚师德,修炼育人本领,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点灯者”“引路人”。
教育常规是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的基本知识,是顺利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师德失范问题往往源于教学实践,表现为体罚或变相体罚等不当教育惩戒行为。基于此,学校应当检视教育常规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进一步规范个别谈话、班队活动及批评、惩戒等教育行为,如此一来,老师们才不会“摊上事儿”,学校也才能避免再次“出问题”。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将事件处置的“句号”改为持续改进的“问号”,把“终点”当作长效建设的“起点”,聚焦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长久课题,补齐队伍发展的短板弱项,方能从根源上杜绝师德失范事件的发生,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美誉度,书写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