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不再“被安排”,教师有了选择权

□刘 超

字数:1385 2025-06-25 版名:声音
  近日,云南省教育厅印发通知,自2025年起,面向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试点推进分层分类分学段分学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自主选学,以提升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6月16日《中国教育报》)

  教师培训长期以来被诟病为“一刀切”“重形式轻内容”。在许多地方,培训仍以行政组织为主导,培训内容“千人一面”,培训方式“走马观花”,不少教师“人在课堂、心在讲台”,缺乏实际获得感与成长性。云南此次改革的最大突破,在于打破了传统培训路径中的层层安排,让教师获得了真实的选择权。教师可根据所任教的学段、学科,以及职业发展阶段、自身短板,挑选最契合自身的培训项目,实现专业成长的“精准对接”。
  从政策设计来看,这项改革并非简单放开选择,而是建立在培训供给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2025年“国培计划”涵盖五大类培训项目,从农村骨干教师分层培训到区域教育帮扶、市县教师团队研修、校园长领导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覆盖不同区域、层级、职能的教师发展需求。
  同时,义务教育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将主题锁定为“课堂革命”,安排为期42天的集中线下培训,并细化为18个子项目。可以说,云南此次试点并非将权力简单“下放”给教师,而是试图在供给端实现结构性分化,在需求端引导教师走向个性化成长,从而构建更为匹配、更具弹性的培训体系。
  真正的改革,不在于形式的变化,而在于理念的转变。云南的自主选学试点,深层意图是把“我被培训”变为“我想培训”。这一转变体现了对教师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提出了新的治理要求。选择权的赋予,意味着教育行政部门要从“组织者”转型为“服务者”和“评估者”,不仅要保障培训资源的质量与供给平衡,更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确保每一项培训都能“有人选、有人学、有效果”。否则,“自由选择”可能沦为新的资源失衡,甚至演变为“卷项目”“拼机构”的形式主义。
  与此同时,这场改革对教师个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选择意味着责任,教师不能再把培训当作“打卡任务”,而要认真梳理自身成长路径,分析专业发展短板,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选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场长期、主动、自觉的修行,单靠制度激励远远不够。一个成熟的教师,应当具备自我成长的规划意识和学习能力,而这一能力本身,正是教育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预见,随着试点的推进,教师对项目内容、授课质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反馈将更敏锐,培训资源的优胜劣汰也将更直接。因此,能否提供更优质的课程资源、更精准的学情匹配、更高效的学习支持,将成为未来教师培训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这对各类培训机构、师范院校及教研单位是一种倒逼机制,促使其走出“模板化教学”的舒适区,真正围绕一线教师需求进行课程研发与教学重构。
  当然,云南的探索仍只是“破题”之举。要让“教师点单制”成为常态,需在制度设计、平台建设、资源整合、过程管理等环节持续发力。如何确保偏远地区教师平等参与、享受优质培训?如何防止项目选择中的信息不对称与跟风报名?如何建立培训后的持续支持与效果反馈机制?这些问题将在实践中不断显现,倒逼改革进一步精细化、制度化。
  云南此举为教师培训改革打开了一扇门,它传递出清晰信号:教师培训不应只是“被安排”,而应成为教师基于自身专业成长目标的主动选择;培训体系也不应只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送,而应建立灵活的供需对接机制,实现“想学什么就能学什么、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目标。这种理念的转变,或许比项目本身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