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道
□罗锦高
字数:1178
2025-06-25
版名:文苑
早起登山锻炼,我之所以喜欢走乡间小路,是因为土路松软而富有弹性,穿上软底胶鞋,行走其间,别提多惬意了。
这是一条通往骊山之巅烽火台的马道。由寺沟村路逶迤而上,过去叫生产路,由农户的耕牛、独轮车、架子车碾压而成。如今山上的土地早已退耕还林,成了风景区,但土路还在。
脚下的马道曲曲折折,一会儿贴着土坡绕进果园,一会儿盘旋山岗穿过树林,叫人摸不着头绪。眼看已经到了悬崖断壁处,想不到一低头又能绕壁而过;眼看道路被稠密的树木荆棘淹没,不料又从树后延伸出去。马道就像跟人玩捉迷藏似的,时隐时现,忽明忽暗,只有走到跟前,路径才有眉有眼地显露出来。每天大清早,马夫们赶着马从这条路走到山顶,到了太阳落山后,又从山上走下来。我偶尔也能遇上由三五匹马组成的马队,往往是先闻马铃响,后见马下山,人在前,马在后,马夫疼爱马儿,不忍心让它们驮着自己走。在马夫眼里,马就是他们的亲密伙伴。
从老母殿到烽火台之间的路段,有一条深深的土沟槽,仅可容一人一马通过,无疑是长年累月被行人、独轮车和骡马牛羊踩踏碾压出来的。土沟槽两壁如刀削一般平整,被人畜磨蹭得发亮。窄窄的土坑,却有无数行人从其中走过,历史的兴衰悲喜、长歌短哭都在这大山的经脉里淌过。
人们向来崇尚龙马精神,无论从历史的典籍中,还是经典文学作品里,我们都极容易找到马的影子。英雄史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无数骏马给了汉高祖刘邦冲天的豪气。英雄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是忠诚的乌骓马和对英雄一往情深的虞姬的陪伴,为这场悲剧平添了感动天地的壮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战马驮着少女花木兰飞驰战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铁蹄踏冰震醒了陆游抗金保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梦。
金戈铁马,早已远离了战争的硝烟,远离了边塞漠风和关山冷月,血腥沙场已成往昔,骑兵骑士、战马战车早已退役。我眼前的马是当年英雄战马的第几代后裔?谁能说得清楚呢?如今,它脚踏在狭窄的马道上,依旧志在千里吗?它驮着旅人看风景,还怀想决战沙场的雄风吗?时代在向前,退役后的马,既不怀恋过去驰骋万里的辉煌,也不哀叹当下驮人上山的重负,它只默守眼下的平静,珍惜与主人之间的情谊。然而,在这马道上,特别是在雨后天晴的日子里,路面上叠印的蹄痕,依然充满力量。这条柔软的马道,虽不宽展,却有很大的包容性。道路两边的杂木林、荒草丛中不时出没的野鸡,见了人没有惊飞嘶鸣,而是悠然自得地仰头走动;野兔遇见人,也不慌张逃窜,而是一蹦一跳地从人的眼前走过;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鸟儿,停在树荫里纵情歌唱。因为常走马道的人从来不伤害它们,彼此习惯了近距离接触,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在马道上行走,人是自由的。除了严冬之外,这里花开不断、芬芳不竭。人啊,越是融入自然,越能感受到生命的律动。
这是一条通往骊山之巅烽火台的马道。由寺沟村路逶迤而上,过去叫生产路,由农户的耕牛、独轮车、架子车碾压而成。如今山上的土地早已退耕还林,成了风景区,但土路还在。
脚下的马道曲曲折折,一会儿贴着土坡绕进果园,一会儿盘旋山岗穿过树林,叫人摸不着头绪。眼看已经到了悬崖断壁处,想不到一低头又能绕壁而过;眼看道路被稠密的树木荆棘淹没,不料又从树后延伸出去。马道就像跟人玩捉迷藏似的,时隐时现,忽明忽暗,只有走到跟前,路径才有眉有眼地显露出来。每天大清早,马夫们赶着马从这条路走到山顶,到了太阳落山后,又从山上走下来。我偶尔也能遇上由三五匹马组成的马队,往往是先闻马铃响,后见马下山,人在前,马在后,马夫疼爱马儿,不忍心让它们驮着自己走。在马夫眼里,马就是他们的亲密伙伴。
从老母殿到烽火台之间的路段,有一条深深的土沟槽,仅可容一人一马通过,无疑是长年累月被行人、独轮车和骡马牛羊踩踏碾压出来的。土沟槽两壁如刀削一般平整,被人畜磨蹭得发亮。窄窄的土坑,却有无数行人从其中走过,历史的兴衰悲喜、长歌短哭都在这大山的经脉里淌过。
人们向来崇尚龙马精神,无论从历史的典籍中,还是经典文学作品里,我们都极容易找到马的影子。英雄史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无数骏马给了汉高祖刘邦冲天的豪气。英雄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是忠诚的乌骓马和对英雄一往情深的虞姬的陪伴,为这场悲剧平添了感动天地的壮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战马驮着少女花木兰飞驰战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铁蹄踏冰震醒了陆游抗金保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梦。
金戈铁马,早已远离了战争的硝烟,远离了边塞漠风和关山冷月,血腥沙场已成往昔,骑兵骑士、战马战车早已退役。我眼前的马是当年英雄战马的第几代后裔?谁能说得清楚呢?如今,它脚踏在狭窄的马道上,依旧志在千里吗?它驮着旅人看风景,还怀想决战沙场的雄风吗?时代在向前,退役后的马,既不怀恋过去驰骋万里的辉煌,也不哀叹当下驮人上山的重负,它只默守眼下的平静,珍惜与主人之间的情谊。然而,在这马道上,特别是在雨后天晴的日子里,路面上叠印的蹄痕,依然充满力量。这条柔软的马道,虽不宽展,却有很大的包容性。道路两边的杂木林、荒草丛中不时出没的野鸡,见了人没有惊飞嘶鸣,而是悠然自得地仰头走动;野兔遇见人,也不慌张逃窜,而是一蹦一跳地从人的眼前走过;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鸟儿,停在树荫里纵情歌唱。因为常走马道的人从来不伤害它们,彼此习惯了近距离接触,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在马道上行走,人是自由的。除了严冬之外,这里花开不断、芬芳不竭。人啊,越是融入自然,越能感受到生命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