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千顷处丹江入画来
□白英
字数:2690
2025-06-25
版名:文化
“丹江蓄秀,万顷碧波涵浩气;千岛凝诗,千重翠色展仙姿。”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之间,水域横跨鄂、豫两省,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因而也被称为“亚洲天池”。丹江口大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龙头”,在湖北十堰汉江与丹江交汇处下游约800米处。大坝如巨龙横卧,水库似碧玉嵌珠,群岛若翡翠散落,公路像丝带缠绕……这里不仅是自然的杰作,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一坝锁江 润泽南北
在驱车前往丹江口水库的路上,我的心情被远处的山影与水色牵动。当大坝的轮廓渐渐清晰,我的呼吸也随之凝滞,那是一座横亘于汉江与丹江交汇处的巨型混凝土屏障,宛如一条钢铁巨龙横卧于江面之上,将奔腾的江水驯服得谦逊温顺。站在坝脚仰望,巍峨的大坝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泽,令人心生敬畏。泄洪闸口的金属构件如巨兽的獠牙,隐约透出蓄势待发的力量。
漫步在丹江口大坝的观景长廊中,俯瞰脚下汹涌的江水,感受江浪的澎湃,才能体会到当时修建大坝的艰辛。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等工程被誉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其中南水北调工程以东、中、西三线为轴,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最终形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布局。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这里是“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起点。丹江口大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是中华民族“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智慧结晶。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长江考察时,用铅笔在地图上轻轻一划,勾勒出“南水北调”的构想;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成都会议上拍板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2005年,大坝加高工程启动,库容从174.5亿立方米扩大至290.5亿立方米……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三代人的奋斗,丹江口大坝在2014年最终完工,让“借点水来”的梦想照进现实。
丹江口大坝雄峙汉江,锁住苍龙,随着闸门缓缓开启,丹江口水库的碧水沿着1432公里的干渠奔涌北上,途经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最终到达京津冀豫24个大中城市的千家万户。据统计,北京城市七成以上的供水,天津主城区的全部用水,河北百万群众告别高氟水、苦咸水,都依靠丹江口水库。“他年更立西江壁,指挥江流向北京。”当年的豪迈诗句如今犹在耳边。
巨龙卧波 水利丰碑
乘观光车来到坝顶,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巨大的工作机组。从机组下方穿行而过,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自豪感来自我们强大的祖国。
“城中看坝”“坝上观城”,坝顶的观光步道,宛如一条丝带缠绕在大坝之上,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欣赏大坝和库区美景的机会。站在坝顶极目远眺,碧波万顷的库区尽收眼底,水天相接处,仿佛一条巨大的蓝色绸带在微风中轻轻飘动,而大坝则如一把利剑,将水库的宁静与浩瀚一分为二,形成了独特的景观。丹江口大坝高176.6米,总长3442米,由挡水泄洪主坝体、电站建筑物、升船机系统、引水渠道等部分组成,各部分紧密相连,协同工作。这些复杂的构造和精密的设备,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高效的水利枢纽系统,在天地间勾勒出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
水上公路 千岛画廊
丹江口大坝的巍峨只是旅程的序章,离开大坝,我们驶上了全长400多公里的环库公路。当公路突然从陆地探入库区,车窗外的世界陡然“液态化”——柏油路面与库水仅隔半米护栏,车轮已碾上丹江口水上公路的“脊梁”,这段15公里“浮”于库面的银色缎带,像被神灵随手抛向碧波的琴弦,将秦巴山脉的苍翠与亚洲第一大人工湖的浩渺,谱成一首荡气回肠的公路交响曲。整条公路呈“S”形盘踞在库湾之上,时而悬于水面,时而嵌入山体,如巨龙戏水。从空中俯瞰,公路竟与库区岛屿的轮廓完美咬合——几处弯道恰好绕过半岛尖角,工程美学与自然神韵在此处达到和谐统一。
车行其间,仿佛穿梭于一条流动的翡翠项链上:左侧是碧波荡漾的水库,右侧是苍翠欲滴的山林,沿途的观景台如珍珠般点缀其间。在沧浪洲湿地观景台,目睹“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壮美;在太子山观景台,见证“云海翻腾掩金顶”的奇幻;在如意岛观景台,感受“岛如如意水如镜”的祥和……水上公路穿越的是丹江口水库的核心景观区,岛屿多达千余座,形态各异,因此得名“千岛画廊”。星罗棋布的岛屿,令人叹为观止。有的如青螺浮水,植被茂密,白鹭翩跹;有的似巨舰破浪,岩壁嶙峋,藤蔓垂挂。最令人难忘的是“沧浪之光”观光塔,登上塔顶,360度俯瞰库区,只见碧波万顷,水天相接,远处的武当山金顶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这一刻,我忽然理解了屈原为何在此写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这里的每一滴水,都浸润着千年的诗意与哲思。
汉水丹心 人水和谐
在丹江口水库的臂弯里,崭新的丹江口市因水库而生,这里的人们把自己的城市称为“水都”,把水库称为“海”或者“小太平洋”。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峦,我不禁想起那些为这项工程默默奉献的人们:数十万移民两度迁徙;渔民收网上岸,全域禁捕……他们的牺牲与奉献,让“南水北调”不再是冰冷的工程数据,而是一曲感天动地的精神赞歌。
位于丹江口市蔡湾村四组右岸新城区旅游港附近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占地21万平方米,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千余公里的浩荡征途,浓缩成可触摸的时光切片。甫入园区,映入眼帘的是移民纪念广场,广场两侧分别是移民干部雕像纪念园和移民雕塑群,雕像凝固着库区人民建设库区的千般姿态,让“舍小家为大家”的宏大叙事真实可感。紧接着,一座按1:800比例复刻的“南水北调全线沙盘”横亘眼前,从丹江口大坝的巍峨身躯,到北京团城湖明渠的蜿蜒收尾,让“一江清水向北流”的壮阔路径在眼前具象化。不仅如此,纪念园还展示了调水过程中的倒虹吸工程、穿黄工程、湍河渡槽工程等11个重要技术节点工程,为游客科普水利知识。
“守井人”是对丹江口水库守护者的形象称呼,包括清漂队队员、志愿者等,他们负责清理水面漂浮物、捡拾垃圾、巡检等工作,确保水库及周边地区的洁净。在紧邻纪念园的游船码头上,我偶遇了一位姓赵的船长,他已年过花甲,曾是丹江口水库的航运工人,后来加入库区民兵连,成为一名护水民兵。如今,他虽已退休,却依然坚持每天驾船清漂。“看着这水越来越清,我心里踏实。”他憨厚一笑,指着远处的山峦说:“我爷爷建坝,我父亲护林,我护水,我孙子现在也在学环保知识。这水,是我们家的命根子。”在这里,能听到太多感人的故事:库区民兵三代接力护水;林场场长一家三代植树造林;村民义务守坝50年……他们用一生坚守,诠释了“守井人”的深意。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的“天池”,是北方的“水塔”,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南水北调”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牺牲与奉献的史诗。
一坝锁江 润泽南北
在驱车前往丹江口水库的路上,我的心情被远处的山影与水色牵动。当大坝的轮廓渐渐清晰,我的呼吸也随之凝滞,那是一座横亘于汉江与丹江交汇处的巨型混凝土屏障,宛如一条钢铁巨龙横卧于江面之上,将奔腾的江水驯服得谦逊温顺。站在坝脚仰望,巍峨的大坝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泽,令人心生敬畏。泄洪闸口的金属构件如巨兽的獠牙,隐约透出蓄势待发的力量。
漫步在丹江口大坝的观景长廊中,俯瞰脚下汹涌的江水,感受江浪的澎湃,才能体会到当时修建大坝的艰辛。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等工程被誉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其中南水北调工程以东、中、西三线为轴,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最终形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布局。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这里是“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起点。丹江口大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是中华民族“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智慧结晶。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长江考察时,用铅笔在地图上轻轻一划,勾勒出“南水北调”的构想;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成都会议上拍板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2005年,大坝加高工程启动,库容从174.5亿立方米扩大至290.5亿立方米……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三代人的奋斗,丹江口大坝在2014年最终完工,让“借点水来”的梦想照进现实。
丹江口大坝雄峙汉江,锁住苍龙,随着闸门缓缓开启,丹江口水库的碧水沿着1432公里的干渠奔涌北上,途经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最终到达京津冀豫24个大中城市的千家万户。据统计,北京城市七成以上的供水,天津主城区的全部用水,河北百万群众告别高氟水、苦咸水,都依靠丹江口水库。“他年更立西江壁,指挥江流向北京。”当年的豪迈诗句如今犹在耳边。
巨龙卧波 水利丰碑
乘观光车来到坝顶,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巨大的工作机组。从机组下方穿行而过,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自豪感来自我们强大的祖国。
“城中看坝”“坝上观城”,坝顶的观光步道,宛如一条丝带缠绕在大坝之上,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欣赏大坝和库区美景的机会。站在坝顶极目远眺,碧波万顷的库区尽收眼底,水天相接处,仿佛一条巨大的蓝色绸带在微风中轻轻飘动,而大坝则如一把利剑,将水库的宁静与浩瀚一分为二,形成了独特的景观。丹江口大坝高176.6米,总长3442米,由挡水泄洪主坝体、电站建筑物、升船机系统、引水渠道等部分组成,各部分紧密相连,协同工作。这些复杂的构造和精密的设备,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高效的水利枢纽系统,在天地间勾勒出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
水上公路 千岛画廊
丹江口大坝的巍峨只是旅程的序章,离开大坝,我们驶上了全长400多公里的环库公路。当公路突然从陆地探入库区,车窗外的世界陡然“液态化”——柏油路面与库水仅隔半米护栏,车轮已碾上丹江口水上公路的“脊梁”,这段15公里“浮”于库面的银色缎带,像被神灵随手抛向碧波的琴弦,将秦巴山脉的苍翠与亚洲第一大人工湖的浩渺,谱成一首荡气回肠的公路交响曲。整条公路呈“S”形盘踞在库湾之上,时而悬于水面,时而嵌入山体,如巨龙戏水。从空中俯瞰,公路竟与库区岛屿的轮廓完美咬合——几处弯道恰好绕过半岛尖角,工程美学与自然神韵在此处达到和谐统一。
车行其间,仿佛穿梭于一条流动的翡翠项链上:左侧是碧波荡漾的水库,右侧是苍翠欲滴的山林,沿途的观景台如珍珠般点缀其间。在沧浪洲湿地观景台,目睹“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壮美;在太子山观景台,见证“云海翻腾掩金顶”的奇幻;在如意岛观景台,感受“岛如如意水如镜”的祥和……水上公路穿越的是丹江口水库的核心景观区,岛屿多达千余座,形态各异,因此得名“千岛画廊”。星罗棋布的岛屿,令人叹为观止。有的如青螺浮水,植被茂密,白鹭翩跹;有的似巨舰破浪,岩壁嶙峋,藤蔓垂挂。最令人难忘的是“沧浪之光”观光塔,登上塔顶,360度俯瞰库区,只见碧波万顷,水天相接,远处的武当山金顶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这一刻,我忽然理解了屈原为何在此写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这里的每一滴水,都浸润着千年的诗意与哲思。
汉水丹心 人水和谐
在丹江口水库的臂弯里,崭新的丹江口市因水库而生,这里的人们把自己的城市称为“水都”,把水库称为“海”或者“小太平洋”。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峦,我不禁想起那些为这项工程默默奉献的人们:数十万移民两度迁徙;渔民收网上岸,全域禁捕……他们的牺牲与奉献,让“南水北调”不再是冰冷的工程数据,而是一曲感天动地的精神赞歌。
位于丹江口市蔡湾村四组右岸新城区旅游港附近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占地21万平方米,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千余公里的浩荡征途,浓缩成可触摸的时光切片。甫入园区,映入眼帘的是移民纪念广场,广场两侧分别是移民干部雕像纪念园和移民雕塑群,雕像凝固着库区人民建设库区的千般姿态,让“舍小家为大家”的宏大叙事真实可感。紧接着,一座按1:800比例复刻的“南水北调全线沙盘”横亘眼前,从丹江口大坝的巍峨身躯,到北京团城湖明渠的蜿蜒收尾,让“一江清水向北流”的壮阔路径在眼前具象化。不仅如此,纪念园还展示了调水过程中的倒虹吸工程、穿黄工程、湍河渡槽工程等11个重要技术节点工程,为游客科普水利知识。
“守井人”是对丹江口水库守护者的形象称呼,包括清漂队队员、志愿者等,他们负责清理水面漂浮物、捡拾垃圾、巡检等工作,确保水库及周边地区的洁净。在紧邻纪念园的游船码头上,我偶遇了一位姓赵的船长,他已年过花甲,曾是丹江口水库的航运工人,后来加入库区民兵连,成为一名护水民兵。如今,他虽已退休,却依然坚持每天驾船清漂。“看着这水越来越清,我心里踏实。”他憨厚一笑,指着远处的山峦说:“我爷爷建坝,我父亲护林,我护水,我孙子现在也在学环保知识。这水,是我们家的命根子。”在这里,能听到太多感人的故事:库区民兵三代接力护水;林场场长一家三代植树造林;村民义务守坝50年……他们用一生坚守,诠释了“守井人”的深意。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的“天池”,是北方的“水塔”,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南水北调”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牺牲与奉献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