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的溪流汇入海洋

——读《谈写作——45位教师的写作体验》

字数:1395 2025-06-25 版名:悦读

  □罗 俊
  期盼已久的精神食粮拿到手了,手捧《谈写作——45位教师的写作体验》,我无比激动。封面上那句话“一人一体验,一人一分享”吸引了我,如同清晨的一束光,折射出写作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更是教师成长的突破口。
  宋鸽老师的前言《谈写作时,我们在谈什么》,如一股清泉,流淌进我焦虑的心田。她说,对教师来说,写作最难的莫过于“如何开始”和“怎样坚持”。万事开头难,最重要的是先写起来,再坚持下去。
   从写不出到敢落笔,写自己的发现、感受和理解
  对写作的恐惧,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阻挡着我们前行的步伐。在许多人看来,写作是困难的,也是痛苦的。“没时间写”“不会写”“不知道怎么写”……这些问题阻挡着我们。怎么迈出写作的第一步?答案是别犹豫,直接开始写!张祖庆老师说:“写作没有真正的技巧,而是熟能生巧。我写文章,文章写我。你在写文章,文章也在写你。你写下来的文章最终成就了你,你写的每一个字就是你。”
  张祖庆老师就“写什么”凝练了三个写作法则:第一,写我所做,做我所写。选择熟悉的、深入研究过的或者正在研究的领域来写。你怎么做,就怎么写。第二,写我所想,想我所写。教师要多写最近思考的题材,可以把相关话题列出一个清单,一个话题一个话题地往下写。第三,我写文章,文章写我。你写下来的文章最终成就你。
  曹勇军老师主张从细微处积累。他认为:许多老师想写作却苦于写不出来,第一,要做好观念上的准备。美国的“过程写作理论”就特别棒,“人人都可以成为优秀写作者”。第二,准备一个本子,随手记一点东西,看过的东西要勾画批注,书上有价值的地方尤其要作批注。第三,学会“故事体”写作。
  原来,写作的密码不在技巧中,而在行动里。
  从敢写到写好,捕捉更多的灵感
  没有人一开始写作就写得很完美,“写得不好会不会被嘲笑?”“写得太差怎么办?”……这些无形的枷锁困扰着我们,让我们望而却步。写作如溪流,只有不断涌进,才能汇入江海。
  我们可以把写作融入日常,先写一两句、一两段话,慢慢习惯记录和表达,就没有写作的恐惧了。阅读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学习的基础。很多时候,我们感觉无事可写的时候,可以去翻看书籍,找到灵感。王维审老师说:“一个坚持刻意写作的老师,他的内心一定有一个好文章的标准和范本,会通过写好每一篇文章信念的坚守,在不断修正和推倒重来中慢慢走向好文章。”一位教师从“事事新鲜”到“麻木迟钝”,通常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而想要重新“事事新鲜”则需要长久的写作训练——通过写故事可以提升发现问题的敏感度。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只要坚持写,平凡也能开出花。
  从记录到创造,形成自己的风格
  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完的文章需要后期进行反复修改润色,孙亦华老师从投稿经历谈写作得失时说:“专业阅读、进行同频共振、秉持读者视角、多角度审视文章,才能让文章质量提升。”
  风格,是写作的灵魂。我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王木春老师说:“走向真实的写作,一是要挣脱头脑中某些固有的写作套子;二是要不断走向内心,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接纳它,记录它;三是要放下骨子里的恐惧,相信并尊重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内心所感受和思考的,并真实地表达出来。”
  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只有不断反复修改和打磨文章,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写作是漫长的修行,读写思行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线教师,让我们鼓起勇气开始写作,找到撬动专业成长的支点,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