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撒谎的孩子到“种花人”
□王萌萌
字数:1614
2025-06-25
版名:成长
站在母校的老槐树下,阳光透过枝叶洒在教学楼的红砖墙上,恍惚间我又看见十年前那个攥着空白日记本的小女孩。那时的我不会想到,在这方土地上播下的读写种子,竟在日后长成了照亮生命的花海——它让我从怕写日记的“顽童”,蜕变为带着学生在文字里种花的老师,更让教育本身成为一场与美好相互成全的旅程。
三年级时,我总在琳老师收日记本时撒谎“忘在家里了”。直到那个课间,她把我叫进洗手间,指尖敲着洗手台的瓷砖,眼睛亮得像水洗过的玻璃:“撒谎的孩子会长长鼻子哦!从今天起,我们每天交换一个秘密怎么样?你写日记给我看,我读故事给你听。”她蹲下来与我平视,从教案本里抽出泛黄的《城南旧事》,轻声念道:“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阳光穿过她微卷的睫毛,在书页上织出金色的网,网住了秀贞的眼泪、宋妈的纺锤,还有我心里蠢蠢欲动的好奇。后来我在作文本上写“秋天的梧桐叶像金蝴蝶”,她用红笔在句尾画了三颗星星——那是我收到的第一枚文字勋章。
初中时流行读《明朝那些事儿》,我每晚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迷上了王阳明。他平定叛乱时的睿智、历经坎坷时的坚韧,让我懂得“知行合一”不是空话。我开始在错题本上写解题思路,像写日记那样梳理数学逻辑,成绩竟从班级中游跃到前十。原来阅读不仅教会我共情,更教会我拆解问题的方法。高中时读郭敬明的小说,那些细腻的文字悄悄丰富了我的表达。教师节我给琳老师写长信时,那些曾被笑“无用”的词句,竟如春雨般漫过纸页——原来所有读过的书,都在生命里等着发芽的时刻。
2018年我回到母校当老师,村小的寂静让我惶恐。校长送我一本《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回眸》,我跟着李波老师的文字学解读文本、借网络学习。在教《夜间飞行的秘密》时,我试着用从杂志上学来的提问策略,教室里举起的小手像春天的竹笋,那个总躲在角落的女孩第一次开口:“老师,蝙蝠为什么不会撞到蜘蛛网?”我把学生的困惑写成论文,意外得了县二等奖;记录阅读课的微课拿了市一等奖。最让我开心的是那个曾抄袭作文的男孩,某天在随笔里写下:“看到蒲公英飞起来,突然想给它写首诗。”
在做少先队辅导员时,《山东少先队》成了我的“教科书”。那个雪天,我和队员们蹲在操场边,用冻红的手指把读书心得写在彩纸上,做成“校园阅读漂流瓶”。当带着体温的纸片在班级间传递,我忽然懂得: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就像琳老师当年点燃我的读写热情一样。2023年寒假,我的少先队实践案例被推送到市里,正在批改“春节随笔”的我,看到一个留守儿童画了两个小人坐在书堆上看月亮,旁边写着:“谢谢你让我知道,外面的月亮和故事里的一样圆。”
省乡村优秀教师评选失利那晚,我对着申报材料上“不够突出”的批注掉眼泪。直到在“谷里书院”读到《教育的情调》:“真正的教育者要懂得何时对孩子说什么话。”我忽然明白,自己太执着于“成长的证明”,却忘了打动学生的,从来不是证书,而是在课堂上共读一首诗时,彼此眼里的光。后来我带着学生写农耕故事、数学日记、科学诗,那个曾厌学的女孩毕业时捧着自己的《乡村昆虫记》说:“老师,原来文字可以装下整个世界。”
此刻坐在办公室里,窗外传来学生的笑声。他们抱着随笔本在槐树下写观察日记,阳光穿过新抽的嫩叶,在纸页上跳成金色的句点。抽屉里的样刊上,我的教育叙事《在随笔本里种春天》变成了铅字,但更让我心动的是孩子们的文字:“蚂蚁搬面包屑时,像在跳一支负重的舞”“读《草房子》时,闻到了油麻地的青草香”……
十年前在洗手间发誓写好日记的小女孩,如今终于懂得:读写不是目的,是让生命保持柔软的方式。当我们在学生心里种下对文字的热爱,就种下了整个春天——无论季节如何流转,总有一朵花在心里盛开,让教育者永远活在希望的晨光里。
有人说乡村教育是“带着镣铐跳舞”,可我知道,只要心里有花,在哪儿都能开垦出花园。那些深夜读过的书、清晨写过的字,终会化作星光,照亮平凡日子里最本真的生命光芒。愿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成为“种花人”,用读写的露水,浇灌出属于自己的春天。
三年级时,我总在琳老师收日记本时撒谎“忘在家里了”。直到那个课间,她把我叫进洗手间,指尖敲着洗手台的瓷砖,眼睛亮得像水洗过的玻璃:“撒谎的孩子会长长鼻子哦!从今天起,我们每天交换一个秘密怎么样?你写日记给我看,我读故事给你听。”她蹲下来与我平视,从教案本里抽出泛黄的《城南旧事》,轻声念道:“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阳光穿过她微卷的睫毛,在书页上织出金色的网,网住了秀贞的眼泪、宋妈的纺锤,还有我心里蠢蠢欲动的好奇。后来我在作文本上写“秋天的梧桐叶像金蝴蝶”,她用红笔在句尾画了三颗星星——那是我收到的第一枚文字勋章。
初中时流行读《明朝那些事儿》,我每晚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迷上了王阳明。他平定叛乱时的睿智、历经坎坷时的坚韧,让我懂得“知行合一”不是空话。我开始在错题本上写解题思路,像写日记那样梳理数学逻辑,成绩竟从班级中游跃到前十。原来阅读不仅教会我共情,更教会我拆解问题的方法。高中时读郭敬明的小说,那些细腻的文字悄悄丰富了我的表达。教师节我给琳老师写长信时,那些曾被笑“无用”的词句,竟如春雨般漫过纸页——原来所有读过的书,都在生命里等着发芽的时刻。
2018年我回到母校当老师,村小的寂静让我惶恐。校长送我一本《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回眸》,我跟着李波老师的文字学解读文本、借网络学习。在教《夜间飞行的秘密》时,我试着用从杂志上学来的提问策略,教室里举起的小手像春天的竹笋,那个总躲在角落的女孩第一次开口:“老师,蝙蝠为什么不会撞到蜘蛛网?”我把学生的困惑写成论文,意外得了县二等奖;记录阅读课的微课拿了市一等奖。最让我开心的是那个曾抄袭作文的男孩,某天在随笔里写下:“看到蒲公英飞起来,突然想给它写首诗。”
在做少先队辅导员时,《山东少先队》成了我的“教科书”。那个雪天,我和队员们蹲在操场边,用冻红的手指把读书心得写在彩纸上,做成“校园阅读漂流瓶”。当带着体温的纸片在班级间传递,我忽然懂得: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就像琳老师当年点燃我的读写热情一样。2023年寒假,我的少先队实践案例被推送到市里,正在批改“春节随笔”的我,看到一个留守儿童画了两个小人坐在书堆上看月亮,旁边写着:“谢谢你让我知道,外面的月亮和故事里的一样圆。”
省乡村优秀教师评选失利那晚,我对着申报材料上“不够突出”的批注掉眼泪。直到在“谷里书院”读到《教育的情调》:“真正的教育者要懂得何时对孩子说什么话。”我忽然明白,自己太执着于“成长的证明”,却忘了打动学生的,从来不是证书,而是在课堂上共读一首诗时,彼此眼里的光。后来我带着学生写农耕故事、数学日记、科学诗,那个曾厌学的女孩毕业时捧着自己的《乡村昆虫记》说:“老师,原来文字可以装下整个世界。”
此刻坐在办公室里,窗外传来学生的笑声。他们抱着随笔本在槐树下写观察日记,阳光穿过新抽的嫩叶,在纸页上跳成金色的句点。抽屉里的样刊上,我的教育叙事《在随笔本里种春天》变成了铅字,但更让我心动的是孩子们的文字:“蚂蚁搬面包屑时,像在跳一支负重的舞”“读《草房子》时,闻到了油麻地的青草香”……
十年前在洗手间发誓写好日记的小女孩,如今终于懂得:读写不是目的,是让生命保持柔软的方式。当我们在学生心里种下对文字的热爱,就种下了整个春天——无论季节如何流转,总有一朵花在心里盛开,让教育者永远活在希望的晨光里。
有人说乡村教育是“带着镣铐跳舞”,可我知道,只要心里有花,在哪儿都能开垦出花园。那些深夜读过的书、清晨写过的字,终会化作星光,照亮平凡日子里最本真的生命光芒。愿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成为“种花人”,用读写的露水,浇灌出属于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