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无纸笔”作业设计的实践与反思
□刘 妮
字数:1657
2025-06-22
版名:知行
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背景下,“无纸笔”作业成为小学低年级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提出以生活化、游戏化、实践化为核心的作业设计策略,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综合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实施策略
我们通过挖掘教材,利用网络平台,翻阅书籍资料,搜集有关“无纸笔”作业的材料,结合学生实际,多次研讨后梳理出符合我校学情的“无纸笔”作业形式。同时,打破学科界限,关注知识的融会贯通,设计跨学科作业。在此过程中,撰写案例、交流反思、总结改进,努力构建易于交流、推广、轻负高质的数学“无纸笔”作业体系。
1.设计“听、说、读、画、玩、做”作业,培育学生数学能力
听数学。小学低年级学习的基础是要会听,我们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听算、听数学故事等易于操作的视听作业,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在聆听中捕捉数学信息,感受数学的魅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说数学。我们结合学习内容和学情,挖掘可以用口头表达的数学知识点,整理设计“说”数学作业。我们让学生说加减乘除算式表示的含义、看钟表说时间、说图形特征等,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习惯,让学生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外显的方式表达出来。
读数学。我们选择符合低段学生认知水平的阅读材料,将当前正在学习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的故事中,设计“读”数学作业。让学生通过读数学故事,理解数学知识,并能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如学完《平面图形》后,推荐学生阅读绘本《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绘本中有一项亲子活动——“七巧板游戏”,学生可以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拼出的图形多。这样的作业既加深了亲子互动,又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组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画数学。为了让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我们根据小学低段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趣味“画”数学作业,让学生把数学知识画出来,搭建数学学习的脚手架,让学生在绘图中巩固知识、理清概念,增强学生画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如“排队问题”,“我的前面有5人,后面有4人,一共有几人?”这类题目,学生单纯从文字入手还是比较难理解的。学生通过画图记录下对题目的理解,不仅直观,同时也避免遗漏。
玩数学。我们根据低段学生好玩的天性,挖掘可以进行游戏化实践的知识点,设计了“玩”数学作业。如学习《认识立体图形》时,我们设计了“看谁搭得最稳最高”游戏作业。让孩子利用一定数量的积木,和爸爸妈妈比赛谁搭得高。搭积木的过程中巩固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避免作业的乏味。
做数学。我们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挖掘可以进行动手操作的知识点,整理设计出“做”数学作业。如抓豆子,让学生和家人比一比谁抓的豆子(黄豆、绿豆等)更接近20粒。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数数的方法,培养了数感和估算意识。
2.跨学科作业,立足核心素养,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融合
为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更好地融入生活,我们基于相关政策,理论联系实际,对语文、数学学科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关注语文、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我们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维度设计小学低段跨学科作业,助力学生在综合学习中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完《1—5的认识》,我们设计“找一找和1、2、3、4、5有关的成语”的作业,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1、2、3、4、5创造一幅美丽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意义。
效果与反思
1.成效分析(以我校二年级试点班级为例)
学习兴趣提升:92%的学生表示“更喜欢现在的作业”。
实践能力发展:87%的家长反馈孩子语言表达与问题解决能力显著进步。
2.挑战与对策
挑战:家校协作不足、部分家长观念滞后。
对策:定期举办家长工作坊、提供“家庭任务指导手册”。
3.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无纸笔”研究能力有待提升。
“无纸笔”作业布置没有层次性。
“无纸笔”作业测评没有常态化。
“无纸笔”作业实践活动范围小。
“无纸笔”作业不是对传统作业的简单否定,而是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创新。未来需进一步结合STEAM教育理念,开发更多指向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作业形式,让学习真正回归教育本真。
实施策略
我们通过挖掘教材,利用网络平台,翻阅书籍资料,搜集有关“无纸笔”作业的材料,结合学生实际,多次研讨后梳理出符合我校学情的“无纸笔”作业形式。同时,打破学科界限,关注知识的融会贯通,设计跨学科作业。在此过程中,撰写案例、交流反思、总结改进,努力构建易于交流、推广、轻负高质的数学“无纸笔”作业体系。
1.设计“听、说、读、画、玩、做”作业,培育学生数学能力
听数学。小学低年级学习的基础是要会听,我们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听算、听数学故事等易于操作的视听作业,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在聆听中捕捉数学信息,感受数学的魅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说数学。我们结合学习内容和学情,挖掘可以用口头表达的数学知识点,整理设计“说”数学作业。我们让学生说加减乘除算式表示的含义、看钟表说时间、说图形特征等,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习惯,让学生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外显的方式表达出来。
读数学。我们选择符合低段学生认知水平的阅读材料,将当前正在学习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的故事中,设计“读”数学作业。让学生通过读数学故事,理解数学知识,并能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如学完《平面图形》后,推荐学生阅读绘本《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绘本中有一项亲子活动——“七巧板游戏”,学生可以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拼出的图形多。这样的作业既加深了亲子互动,又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组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画数学。为了让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我们根据小学低段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趣味“画”数学作业,让学生把数学知识画出来,搭建数学学习的脚手架,让学生在绘图中巩固知识、理清概念,增强学生画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如“排队问题”,“我的前面有5人,后面有4人,一共有几人?”这类题目,学生单纯从文字入手还是比较难理解的。学生通过画图记录下对题目的理解,不仅直观,同时也避免遗漏。
玩数学。我们根据低段学生好玩的天性,挖掘可以进行游戏化实践的知识点,设计了“玩”数学作业。如学习《认识立体图形》时,我们设计了“看谁搭得最稳最高”游戏作业。让孩子利用一定数量的积木,和爸爸妈妈比赛谁搭得高。搭积木的过程中巩固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避免作业的乏味。
做数学。我们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挖掘可以进行动手操作的知识点,整理设计出“做”数学作业。如抓豆子,让学生和家人比一比谁抓的豆子(黄豆、绿豆等)更接近20粒。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数数的方法,培养了数感和估算意识。
2.跨学科作业,立足核心素养,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融合
为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更好地融入生活,我们基于相关政策,理论联系实际,对语文、数学学科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关注语文、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我们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维度设计小学低段跨学科作业,助力学生在综合学习中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完《1—5的认识》,我们设计“找一找和1、2、3、4、5有关的成语”的作业,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1、2、3、4、5创造一幅美丽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意义。
效果与反思
1.成效分析(以我校二年级试点班级为例)
学习兴趣提升:92%的学生表示“更喜欢现在的作业”。
实践能力发展:87%的家长反馈孩子语言表达与问题解决能力显著进步。
2.挑战与对策
挑战:家校协作不足、部分家长观念滞后。
对策:定期举办家长工作坊、提供“家庭任务指导手册”。
3.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无纸笔”研究能力有待提升。
“无纸笔”作业布置没有层次性。
“无纸笔”作业测评没有常态化。
“无纸笔”作业实践活动范围小。
“无纸笔”作业不是对传统作业的简单否定,而是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创新。未来需进一步结合STEAM教育理念,开发更多指向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作业形式,让学习真正回归教育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