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一个“牛鼻子问题”价值连城

□何 捷

字数:2292 2025-06-22 版名:知行
  新西兰学者格雷厄姆·纳托尔在《学习者的隐秘生活:让课堂学习看得见》一书中,加载了1959年一个六年级教室里录制的师生互动音频。
  像所有的讨论一样,课堂上的一次讨论是由老师提问发起的。一个学生回答了,老师在进一步提问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然后再提问。又一个学生回答了,在再次邀请学生回答之前老师简短地点评。最后,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一般性点评,以指导学生讨论的具体方向。
  这种互动模式的核心是“问题—答案—评论”。在如今的课堂上,此模式看起来依然有效,很先进、很民主,体现着“学为中心”。这个例子的有趣之处在于其“来自1959年”。毫无疑问,它在今天依然典型,无须推翻。
  模式存在且有效的关键在于:到底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让学习得以延续和升级?
  笔者听青年教师执教,也发现了“不会设计问题”这一关键问题。具体表现在:上课时,教师的提问一个接一个,问得频繁、琐碎。课是上扎实了,同时也上得索然无味。由于缺乏设计,提问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什么都能问吗?无论是字词、句意理解、文学背景等,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能够问得如此随意吗?第二,随时都可以问吗?从上课开始到布置作业、课后活动等延伸环节,从头问到尾,一刻不停地问下来。第三,任何问题都要问吗?不用思考的,书上能找到的,如此简单也要问?答不上来的,无解的也要问?问后解决不了的就留给A I,继续向AI提问,向父母提问。似乎一切随着下课铃声响起,无解的问题都能解决。
  “提问—回答”,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学生的学习成果主要取决于接触到的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加工和转化。当学生在接触问题并尝试回答时,启动的是学生心灵的私人世界。
  在课堂学习中,在信息的传递与转化中,包含了不同又相互影响的“三个世界”:教师看到并管理的公共世界;同伴关系持续发展的半私人世界;学生心灵的私人世界。在“第三世界”中,深思熟虑、顺畅转化、纳入系统,才能够真正产生学习效果,学有所成。因此,设计优质问题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在此世界中学习。基于此,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要调动学习者的自驱力,主动尝试解决问题。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牵着牛鼻子”,此类问题也被称为“牛鼻子问题”。
  首先,“牛鼻子问题”定义为能够统领全文,让课堂教学更为聚焦的问题;其次,“牛鼻子问题”定义为能够指向目标,让课堂学习更加有效的问题;最后,“牛鼻子问题”定义为能够不断促进学习,让课堂学习更有深度的问题。此类问题一旦设计成功,设计就完成了一半。以下举三个例子,从三个角度设计“牛鼻子问题”。
   角度1:牵一发而动全身,统筹全文设计“牛鼻子问题”
  特级教师张学伟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问题情境描述如下:一天,诸葛亮一觉醒来,回想起草船借箭汗如雨下。他心里觉得极其侥幸。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错,他都将死无葬身之地。请问,为什么回想这场战斗时,他会有如此心态?
  试想一下,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关联全文学习,至少知道在草船借箭之前,在与周瑜的对谈中,应该识得当前吴蜀联盟的重要意义,明明看到周瑜用计,却佯装不知;在草船借箭的准备过程中,要识得鲁肃的人性,明明知道鲁肃是周瑜派来打探军情的,还要让他准备战略物资,并邀约一同借箭;在草船借箭战斗中,要识得战局、天气、水流,还要顾及曹操的性格特点,的确是步步惊心。这样的问题关联着全文,能够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引发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
  从内容关联的角度设计“牛鼻子问题”是最为常见的模式,称为首要方案。
   角度2:瞄准靶心,为抵达目标设计“牛鼻子问题”
  如执教《蜜蜂》一课时,教师解读目标为“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瞄准“写清楚”这一目标的核心定义,分析文本、解读教科书,可以发现此文的内容还有不少“疑问”。如为什么法布尔带出去的蜜蜂是20只左右,而不是清晰、准确的数字?为什么原来实验的意图是检验蜜蜂是否能够在飞出去很远后回来,而实验却变成把蜜蜂带到一个地方后让其飞回来?为什么实验只进行了两天,而不继续等待剩余的蜜蜂?失散的5只蜜蜂结局如何?这些蜜蜂是家养的,不是野生的,会不会影响实验结论?蜜蜂回家到底靠的是什么样的能力?诸多问题在文中并未写清楚。因此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法布尔的实验成功了吗?以这样的“牛鼻子问题”,让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对文中未曾写清楚的部分进行争论、质疑;让学生补充叙述,帮助原文写得更清楚;通过资料查询,还原《昆虫记》原文等。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写清楚”的重要性,也学习如何“写清楚”。
  瞄准目标的达成设计“牛鼻子问题”,是教师在设计时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最考验教师的目标意识与教材解读能力。
   角度3:峰回路转,推动学习迈向深度设计“牛鼻子问题”
  让学习不断升级,以问题推动学习进展,“牛鼻子问题”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例如,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教师设计的问题为“哈尔威船长算不算英雄?”。就在学生阅读课文,快要认定哈尔威船长是一个舍己为人、从容淡定的英雄时,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并同时指出他在与大副和机械师对话时,优先关注的是船能不能开动。他在全体船员都撤离时,明明有时间却不主动撤离,非要与船一起沉没。这些举动的异常,触发学生继续思考与讨论。当学生找到小说的事件和人物原型,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船长必须与船共存亡”的古典骑士精神时,哈尔威船长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履行承诺的英雄形象得以凸显。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对哈尔威船长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设计具有推动学习进展的“牛鼻子问题”,能让学生不断思考,推动学习向更为隐秘的认知空间发展,让学习过程充满探索的乐趣。这样的问题设计,体现了教师的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