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梦想的小天地
——《我的小天地》教学设计
字数:2048
2025-06-22
版名:教育理论

□王 静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我的小天地》一课通过游戏体验和小组探究等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场景,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创造,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居室设计的文化和习俗,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第二学段(3—5年级)学业要求提出,“能运用造型元素、形式原理和欣赏方法,欣赏、评述艺术家的作品,感受中外艺术的魅力。能运用传统或现代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平面、立体或动态等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学会以视觉形象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是熟悉的,但是表现家具的高低、大小和进行画面的安排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教师加强示范,帮助学生解决画面组织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通过完成课前学习单,同学们一定对自己的小天地有所了解。接下来,老师要跟大家玩一个游戏。在一个平面房间里,左右两边各有一些物品,你可以任意拖拽、放大,把它变成一个完整又温馨的房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西沃白板上进行游戏体验,感受家具模型拼摆的乐趣;在游戏中快速唤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记忆。
二、了解居室设计(要素)
1.你们有自己的小天地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2.欣赏图片《生活中的小天地》,请你观察这些小天地里都有什么?
3.你们平时会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房间的独特性与多样性,不同年龄、职业的人对居住空间有着个性化需求,房间的布局与功能设计往往服务于使用者的生活方式。房间的色彩搭配是居住者兴趣爱好与个性审美的直观体现。
三、探究居室空间(造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居室设计的一些要素,那如何在画面中表现小天地呢?请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探索。每个小组有一个资料包,里面有小组的任务。
任务1:“画面分析师”
①画面表现小天地的哪个角落?
②你发现了哪些画面关系?
任务2:“拼摆设计师”
①房间有哪些功能?
②怎样布置才能使它既活泼又舒适?
设计意图:从实物拼摆中,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到家居设计的装饰习俗以及空间布局,明晰家具之间的大小、前后、遮挡关系,为后面的艺术实践做好铺垫。
四、教师示范
微课展示教师设计的“我梦想中的小天地”。
1.引导学生观察:如何表现家具与家具之间、家具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把平面的作品变成立体的小屋?
2.提问学生:你想怎样设计你的小天地呢?
五、艺术实践
主题:“梦想改造家”
根据记忆或者发挥想象力,画出你最喜欢的家具布置,可以是一个小角落,可以用实物进行组合添加,具体要求是:
1.注意添加合适的家具。
2.处理好家具、陈设之间的大小及高低关系。
3.线条丰富,色彩和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验设计小天地的喜悦,增添生活的乐趣。
六、展示评价
1.学生参考评价表进行作品自评、互评。
评价任务一:家具与家具之间、家具与环境之间关系表现的情况。
评价任务二:线条是否丰富,色彩是否协调。
设计意图:通过具象化的评价内容(如家具与环境关系、线条与色彩运用),引导学生将审美直觉转化为理性认知。这个过程也能反映出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的掌握情况,最终形成“欣赏—分析—评价—反思”的完整美育闭环,实现以评促学、以评育人,推动审美认知从表层感知向价值内化的进阶。
七、艺术拓展
名家欣赏,艺术升华——展示《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
师:在课堂的最后,老师还想带大家去一个神秘的地方,那是梵高的房间。梵高一生住过37个地方,虽然住过这么多地方,可没有一处是他自己的家。而在阿尔勒的这个房间被他称为“家”,房间很朴素,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曾说:或许你都会觉得这里很丑陋,可我把墙刷了两遍漆,对它进行了装饰,我将开启我新的生活。他用明亮的色彩和生动的笔触来表达对艺术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因为这里不仅仅是家,也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想?
生:梵高对于生活的热爱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艺术欣赏与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美术学科“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教育功能。
点 评
王静老师的《我的小天地》教学设计,充分彰显了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高度契合。在教学环节设计上,颇具匠心。以游戏导入,借助西沃白板,让学生在拼摆家具模型中唤起对生活空间的记忆,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情境。在了解居室设计环节,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探究居室空间时,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任务分工明确,助力学生直观把握家居设计要点,为后续艺术实践筑牢根基。教师示范采用微课形式,清晰呈现创作要点;艺术实践主题鲜明,要求具体,既给予学生创作自由,又具有指导意义。在展示评价环节,构建起“欣赏—分析—评价—反思”闭环,促进学生审美认知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艺术拓展环节,引入梵高作品,不仅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更实现情感共鸣,落实美术学科育人价值。
(点评教师:正高级、特级教师张敏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