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课堂 启智育人
——《收获的季节》教学片段与思考
字数:2602
2025-06-22
版名:教育理论
□王晓梅 李小丹
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陕西省汉中市开始使用第五版一年级数学
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开学初期,为帮助教师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促进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汉中市举办了“小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预备单元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中,教师深研新教材育人价值,精准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深耕课堂,借助多种方式启发引导学生从低通路迁移迈向高通路迁移,让学习走向深入;让学生基于真情境解决真问题,在探究、合作、交流、质疑、思辨、分享中促进学习真发生。
一、“三真”敲开新课堂,学科育人浸课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中“情境”一词共出现173次,可见其重要性。以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收获的季节》为例。在教学中,教师以暑期家长带领即将成为一年级学生的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基地视频引入,基于真情境提出真问题,启发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真实交流和表达的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真实的世界,在真情境、真问题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落实学科思政。
片段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带领学生观察任务单上列出的蔬菜图片。
2.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蔬菜基地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及老师的描述,说一说蔬菜的名字。
3.提问:农民伯伯为了种出这些新鲜美味的蔬菜,从春天就开始忙碌了。你们知道这些蔬菜从种子到发芽、长大,需要哪些条件吗?
4.总结:你们说得都不错,蔬菜的种子一般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阳光和肥沃的土壤等才能发芽、长大。这需要农民伯伯的辛勤付出,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蔬菜。
【评析与思考】以学生到农场参观的视频导入,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直观地观察各种蔬菜,调动多种感官,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一设计既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教室走向田野,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又为学生普及蔬菜生长知识,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二、观察交流启思辨,学科素养浸课堂
片段二:直观感知,明晰同类物体大小、轻重的比较
1.南瓜的大小比较。2.四个南瓜排大小。
3.生活中的大与小。
总结:遇到同类物体,大的比较重,小的比较轻。我们用眼睛观察就可以判断。
【评析与思考】此环节是在比较南瓜的轻重中引导学生发现同类物体中大的重、小的轻,为学生积累比较的活动经验。学生先通过自主观察,发现南瓜在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的直观特征,形成观察和细节捕捉意识。然后,在排列南瓜中动手体验并阐述排序依据,加深对大小概念的理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关注学生交流过程,在设问、追问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南瓜的大小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在比较南瓜轻重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南瓜的大小进行判断,从而感知同类物体中大的重、小的轻。同时,教师的精准评价贯穿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达。
三、动手体验明方法,深度学习浸课堂
片段三:具身体验,探究两种物体大小、轻重的比较
1.南瓜和西红柿比大小和轻重。
( 1)让学生观察南瓜和西红柿,猜一猜谁重、谁轻?为什么?
( 2)动手验证:让学生亲手掂一掂,比较南瓜和西红柿的轻重。
( 3)交流比较结果,鼓励学生试着完整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完整的话:南瓜和西红柿比较,南瓜重,西红柿轻,我们可以说南瓜比西红柿重,也可以说……
【评析与思考】此环节借助实物让学生在观察中对比、交流中思辨、活动中验证。教师引导学生先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再通过动手实践去验证猜测,为学生积累比较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敢于说出猜测,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教师对学生的猜测给予积极回应,鼓励他们大胆说出猜测理由。在学生掂一掂比较后,教师启发学生尝试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两者的轻重关系,发展学生的量感。过程性评价及时精准,多元评价激励更多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活动,使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逐渐走向流畅,同时也为一年级学生积累真实的活动经验。
四、实践活动助生成,学科思维浸课堂
片段四:实践探索,经历多种物体大小、轻重的比较
1.西红柿和辣椒比较。
2.掂一掂。3.称一称。4.集体交流。
5.南瓜、西红柿、辣椒谁最重,谁最轻?
6.集体交流。
【评析与思考】基于前面两次不同体验的活动经验积累,学生能进行有序思考,用眼睛观察不出来时可以用手掂,用手掂不出来时可以借助工具称。在称的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准确的测量方法。这一环节强调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明白实践是检验猜测的有效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严谨的精神。在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动手操作,慢慢学会合作,从而得出验证结果。在观察两幅天平图时,学生从无序到有序思考,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中慢慢产生推理意识,最终得出结论。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观察到的事物、说完整的话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能够说出合理的理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都会从不同角度给予赞赏。对于合作学习表现好的小组,教师以可爱的蔬菜贴作为奖励;当有小组遇到困难时,则鼓励他们自己尝试想办法解决,使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意志力得到培养。五、生活应用促内化,学以致用浸课堂
片段五:思维拓展,认识大小与重量的非线性关系
1.设置悬念:同学们,看看这个小土豆和这个大辣椒,你们猜猜哪个更重?
2.操作验证:使用天平比较两者的重量,共同验证。
3.反思总结,积累经验: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想法?和你的同伴说一说。(总结: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轻。)
4.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5.在你身边找两个物品,用你喜欢的方法比一比它们的轻重,在组内说一说: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6.比一比。
( 1)比一比老师和A同学谁重、谁轻?你是怎么想的?
( 2)猜一猜B同学和C同学谁重、谁轻?怎么验证?
【评析与思考】教师进行预设,提出“大的物体一定重吗?”的质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再通过实际操作得出结论,帮助学生积累比较的活动经验。设置悬念让学生猜测,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亲历操作验证中,直观地感受大小与重量不一定成正比关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在学以致用、反思总结环节,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和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寻找生活实例中借说一说、找一找、比一比活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的总结归纳和反思意识得以培养,学科素养得以发展。(评析人:王晓梅,执教者:李小丹)
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陕西省汉中市开始使用第五版一年级数学
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开学初期,为帮助教师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促进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汉中市举办了“小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预备单元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中,教师深研新教材育人价值,精准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深耕课堂,借助多种方式启发引导学生从低通路迁移迈向高通路迁移,让学习走向深入;让学生基于真情境解决真问题,在探究、合作、交流、质疑、思辨、分享中促进学习真发生。
一、“三真”敲开新课堂,学科育人浸课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中“情境”一词共出现173次,可见其重要性。以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收获的季节》为例。在教学中,教师以暑期家长带领即将成为一年级学生的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基地视频引入,基于真情境提出真问题,启发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真实交流和表达的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真实的世界,在真情境、真问题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落实学科思政。
片段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带领学生观察任务单上列出的蔬菜图片。
2.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蔬菜基地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及老师的描述,说一说蔬菜的名字。
3.提问:农民伯伯为了种出这些新鲜美味的蔬菜,从春天就开始忙碌了。你们知道这些蔬菜从种子到发芽、长大,需要哪些条件吗?
4.总结:你们说得都不错,蔬菜的种子一般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阳光和肥沃的土壤等才能发芽、长大。这需要农民伯伯的辛勤付出,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蔬菜。
【评析与思考】以学生到农场参观的视频导入,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直观地观察各种蔬菜,调动多种感官,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一设计既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教室走向田野,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又为学生普及蔬菜生长知识,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二、观察交流启思辨,学科素养浸课堂
片段二:直观感知,明晰同类物体大小、轻重的比较
1.南瓜的大小比较。2.四个南瓜排大小。
3.生活中的大与小。
总结:遇到同类物体,大的比较重,小的比较轻。我们用眼睛观察就可以判断。
【评析与思考】此环节是在比较南瓜的轻重中引导学生发现同类物体中大的重、小的轻,为学生积累比较的活动经验。学生先通过自主观察,发现南瓜在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的直观特征,形成观察和细节捕捉意识。然后,在排列南瓜中动手体验并阐述排序依据,加深对大小概念的理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关注学生交流过程,在设问、追问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南瓜的大小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在比较南瓜轻重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南瓜的大小进行判断,从而感知同类物体中大的重、小的轻。同时,教师的精准评价贯穿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达。
三、动手体验明方法,深度学习浸课堂
片段三:具身体验,探究两种物体大小、轻重的比较
1.南瓜和西红柿比大小和轻重。
( 1)让学生观察南瓜和西红柿,猜一猜谁重、谁轻?为什么?
( 2)动手验证:让学生亲手掂一掂,比较南瓜和西红柿的轻重。
( 3)交流比较结果,鼓励学生试着完整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完整的话:南瓜和西红柿比较,南瓜重,西红柿轻,我们可以说南瓜比西红柿重,也可以说……
【评析与思考】此环节借助实物让学生在观察中对比、交流中思辨、活动中验证。教师引导学生先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再通过动手实践去验证猜测,为学生积累比较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敢于说出猜测,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教师对学生的猜测给予积极回应,鼓励他们大胆说出猜测理由。在学生掂一掂比较后,教师启发学生尝试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两者的轻重关系,发展学生的量感。过程性评价及时精准,多元评价激励更多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活动,使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逐渐走向流畅,同时也为一年级学生积累真实的活动经验。
四、实践活动助生成,学科思维浸课堂
片段四:实践探索,经历多种物体大小、轻重的比较
1.西红柿和辣椒比较。
2.掂一掂。3.称一称。4.集体交流。
5.南瓜、西红柿、辣椒谁最重,谁最轻?
6.集体交流。
【评析与思考】基于前面两次不同体验的活动经验积累,学生能进行有序思考,用眼睛观察不出来时可以用手掂,用手掂不出来时可以借助工具称。在称的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准确的测量方法。这一环节强调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明白实践是检验猜测的有效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严谨的精神。在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动手操作,慢慢学会合作,从而得出验证结果。在观察两幅天平图时,学生从无序到有序思考,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中慢慢产生推理意识,最终得出结论。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观察到的事物、说完整的话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能够说出合理的理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都会从不同角度给予赞赏。对于合作学习表现好的小组,教师以可爱的蔬菜贴作为奖励;当有小组遇到困难时,则鼓励他们自己尝试想办法解决,使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意志力得到培养。五、生活应用促内化,学以致用浸课堂
片段五:思维拓展,认识大小与重量的非线性关系
1.设置悬念:同学们,看看这个小土豆和这个大辣椒,你们猜猜哪个更重?
2.操作验证:使用天平比较两者的重量,共同验证。
3.反思总结,积累经验: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想法?和你的同伴说一说。(总结: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轻。)
4.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5.在你身边找两个物品,用你喜欢的方法比一比它们的轻重,在组内说一说: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6.比一比。
( 1)比一比老师和A同学谁重、谁轻?你是怎么想的?
( 2)猜一猜B同学和C同学谁重、谁轻?怎么验证?
【评析与思考】教师进行预设,提出“大的物体一定重吗?”的质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再通过实际操作得出结论,帮助学生积累比较的活动经验。设置悬念让学生猜测,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亲历操作验证中,直观地感受大小与重量不一定成正比关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在学以致用、反思总结环节,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和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寻找生活实例中借说一说、找一找、比一比活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的总结归纳和反思意识得以培养,学科素养得以发展。(评析人:王晓梅,执教者:李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