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策略

□文小林

字数:1503 2025-06-22 版名:教育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承载着语言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的重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既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又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路径。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资源,精准把握衔接要点,并创新教学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剖析
  1.经典文学作品:思想与智慧的宝库
  初中语文教材精选的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论语》以凝练的语言阐述了修身治学之道,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揭示了学习方法的辩证关系。《诗经》中的爱情诗如《关雎》《蒹葭》等,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作品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范本,更是价值观教育的鲜活素材。
  2.传统艺术文化:美学与文化的融合
  古代诗词散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李白诗的豪放、柳永词的婉约,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士人的家国情怀与政治抱负,体现了传统文学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
  3.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记忆与认同的纽带
  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的呈现,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元日》描绘了春节的喜庆氛围,《社戏》反映了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这些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要点
  1.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升华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的要求高度契合。抗震救灾中涌现的众多感人事迹,正是对爱国情怀的生动诠释。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2.道德观念的延续与发展
  “仁、义、礼、智、信”等传统儒家思想范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诚信、友善”等要求相契合,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也是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并转化为个人行为准则。
  3.创新精神的传承与突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元素,体现了古人的创新智慧。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活力。
   三、融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1.深度解读文本,实现价值引领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以《出师表》教学为例,不仅要解读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忠贞品格,更要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品质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使学生汲取精神力量。
  2.开展主题活动,强化价值体验
  通过组织“传统美德在身边”演讲比赛、“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手抄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使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认知。
  3.联系生活实际,促进价值观践行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学习节俭文化后,开展“节约小标兵”实践活动;在学习礼仪文化后,鼓励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践行文明礼仪,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行动。
  4.运用现代技术,增强教学实效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形式。通过播放传统文化纪录片、开展线上讨论交流等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宽学习渠道,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其当代价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衔接,需要教师立足教材、创新教法,使学生成长为具有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新时代人才。这不仅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陕西省陇县河北镇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