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验启智以文化育人
——访教育部“双名计划”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闫妍
字数:4051
2025-06-22
版名:理论

□本报记者唐李佩
闫 妍
正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简称“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兼职导师,陕西省学校督导评价专家,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和校园长培训专家,陕西省教师发展研究院首批培训专家。
记者:闫老师,您好,请您介绍一下“体验语文”教学主张的内涵。
闫妍: “体验语文”致力于推动课堂向生活世界的本体回归。教师以课程资源为经、社会经验为纬,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亲历实践与深度内省中实现自我教育的升华,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情感交融的生命园地。“体验语文”遵循认知发展规律,以全员参与、逻辑递进、思维开放为准则,通过阶梯式任务链,助力学生在具身实践中完成知识建构,在思辨对话中实现思维跃迁。
“体验语文”秉持“语文即生活”的理念,以真实情境唤醒学生生命体验,推动认知向纵深发展,实现语言知识的迁移与活化。同时聚焦文本情感内核与学生心灵世界的共振,教师以文本细读为钥,解码情感密码,以诗性语言为桥,引导学生将个体经验融入文本解读,最终培育出兼具诗意与人文情怀的生命主体。
记者:“体验语文”教学主张是一种情境教学吗?两者有何区别?
闫妍: “体验语文”教学主张与情境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它们如同音乐的两个声部,各自独立又和谐共生。
“体验语文”教学以学生的主体性情感体验为核心,强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核,通过角色扮演、创意改写等实践活动,实现与文本角色的情感共鸣,在心灵触动中培育人文情怀与同理心;情境教学则聚焦外部学习环境的创设,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还原生活情境等方式,构建沉浸式学习空间,侧重语言技能的实践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二者犹如语文教学的双翼:前者以情感浸润深化理解,后者以场景营造强化运用,共同突破传统教学桎梏,构建起立体化的语文教学格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二者有机融合,先以情境教学搭建认知框架,再借体验教学激活思维与情感,让语文课堂成为培育语言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沃土,推动语文教育向更具人性化、实践性与创新性的方向发展。
记者:您和团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搭好通向“体验”的桥?
闫妍:在“体验语文”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主体为根基,以多维联结为路径,为学生搭建通向体验的桥梁,实现文本、生活与心灵的同频共振。在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学生体验的独特性。我们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如面对孔乙己的悲剧成因,鼓励学生从个体命运与社会结构双重维度思辨,而非预设标准答案,以此激活其主体能动性。其次,要激活经验的关联性。通过文本结构剖析、生活情感迁移、多媒体情境创设,将学生的认知储备与文本情感脉络勾连,形成从旧知唤醒到新知建构的体验闭环。再次,要强化实践的沉浸性。通过角色扮演、主题探究、写作迁移等活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完成从语言感知到思维深化的跃迁。最后,要深化情感的共鸣性。教师需引领学生穿透语言表层,例如,在课堂上通过解析《春望》的创作背景体悟杜甫的忧国情怀,让文本情感与学生的生命体验产生共鸣。体验路径的彼此交织,共同构筑起从文字符号到生命体验的立体桥梁,让语文学习成为照亮心灵的意义之旅。
记者:从教材文本到学生的体验,这种转化和融合,对教师教学有哪些挑战?需要提升哪些素养?
闫妍: “体验语文”以实践活动、情感浸润与深度思辨为核心,将语文学习从文本符号转化为生命体验的过程,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系统性挑战。首先,教师需构建综合型知识体系,突破学科壁垒,融合历史、哲学、艺术等跨领域知识,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根基,在文本解读中旁征博引,为学生搭建多维理解框架。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革新教学策略,既要具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的创新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文学创作等沉浸式活动激活课堂,又要善用数字技术,将人工智能资源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构建富有时代感的语文学习空间。再次,“体验语文”强调个性化学习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文本情感解码能力,深度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以共情力引导学生完成从文字符号到情感体验的自我转化,培育审美感知与人文情怀。最后,在思维培养方面,教师需设计具有思辨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构建思维训练体系。同时,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还需掌握差异化教学策略,通过分层指导、个性化学习方案设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独特的成长体验,实现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深度统一。
记者:您和团队的一些“体验语文”的案例,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特征。您认为,在教学中如何“跨”,怎么“融”,才不失语文味?
闫妍:跨学科学习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与语言能力培养的重任,而且是连接其他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桥梁。在“体验语文”教学中开展跨学科学习,我们以语文学科本质为基础,在知识融合与学科特性间构建动态平衡,方能永葆“语文味”的独特魅力。其一,强化语言实践与审美教育,将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听说读写训练贯穿教学始终,确保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居于核心地位,使跨学科知识成为剖析文本艺术手法、思想主旨的辅助工具,而非教学目标本身。其二,深挖文本文化内涵,借跨学科讨论与反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价值观引导,让语文的人文性在多学科碰撞中得以彰显。其三,精准把握学科融合的“度”,避免知识的简单堆砌,在保持各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寻找自然契合点,以主题式、项目式学习等策略,将艺术鉴赏、理化生实验、社科知识、劳动实践等转化为提升语文素养的载体,如通过撰写实验报告锤炼说明性表达,结合历史文化领悟文学作品深意。如此,方能使跨学科学习既拓展语文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又坚守语言实践、文化传承与审美培育的根基,在多元融合中实现学生综合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记者:在“体验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和教师分别带来哪些变化?
闫妍:作为“体验语文”的践行者,我们首先转变的是教育教学理念。投入到“体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教师,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这种转变促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体验活动。同时,要落实“体验语文”教学主张,就要深入思考如何创新教学方法。这种持续的学习和提升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成为学生信任的引路人。

闫妍课间指导学生
对学生而言,听说读写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表达思想,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文化背景,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通过“体验语文”,我们的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体验语文”有助于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塑造。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描写和价值观传递能够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通过“体验语文”,我们的学生能够学会感恩、理解、宽容和尊重,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在“体验语文”学习中,学生非常喜爱《坐看青竹变琼枝》《一叶知秋》《〈海底两万里〉历险记》《水果变形记》《樱花颂》等体验实践课,在层层递进的体验活动链中悄悄点燃年轻血脉里的文化基因,逐渐唤醒岁月记忆中的春风秋雨,激荡起眼底心头的诗情画意,在亲历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发展思维、获得深刻独特的审美体验。
“体验语文”带给我们的变化是深远的。它不仅提升了师生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还能够拓展思维方式、积淀文化素养并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体验语文”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目标,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记者:在当下“体验语文”教学主张的实践过程中,您和团队教师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有何破解之法?
闫妍:在“体验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我们面对重重困难。活动设计与实施环节对教师要求比较高。我们要像精准的调音师一样,依据学生在年龄层次、兴趣偏好、认知水平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审慎调和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双重维度,这对我们的专业积淀与创新能力都是严峻的考验;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突发节奏失控、意外事件,更需教师如经验老到的舵手,在复杂局面中灵活把控教学方向。
对学生而言,挑战同样不容忽视。由于学习习惯、兴趣取向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对这种积极主动、思维含量高的实践活动还不能完全适应,加之学生语文素养的梯度差异与学习需求的多元性,使得单一的教学方案难以实现精准覆盖。此外,教学场地的空间局限、设施设备的短缺、教学资源的供给不足,也成为制约体验学习深入开展的现实瓶颈。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始终坚持务实态度,以持续深化专业研修提升团队教师的创新设计与协作能力,加大集体备课力度,精心优化教学方案。同时也期待学校与社会各方协同发力,能帮助我们逐渐构建起完善的支持体系,共同为“体验语文”教学的扎根生长与蓬勃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记者:接下来您和团队准备怎么深入开展和推广“体验语文”教学主张?
闫妍:在“体验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团队始终秉持对教育本真的追寻,以系统化、科学化的实践架构推动语文教学的实践创新。我们通过阅读专业著作、小组研讨深度解构教学内容与学情特征,反思交流如何通过问题链设计、角色代入等策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反思重构中实现文本的深度解读。同时将知识习得与能力培养自然融入语文实践活动,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教学实施路径。
在推广与辐射层面,我们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及名师工作室建设,搭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教研网络。通过名师工作室引领、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等多元载体,开展课堂问诊、同课异构、案例研讨等系列活动,形成“实践探索—理论提炼—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在“陕西省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中,我们将前沿的教学理念与优质资源输送到教学一线,在思维碰撞与经验共享中,推动区域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谢谢闫老师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