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读书有意思

——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西农探索

字数:2991 2025-06-18 版名:视点


▲ 2024年6月,导师组带领博士生开展田野调查

 ▲ 2024年6月,导师组带领博士生开展产业调查
 
    □靳军
  “静心读书的时光帮我对抗生活中的焦虑状态,让我不再自我怀疑,坚定地走下去。”
  “你怎么对待时间,时间就怎么对待你,读书赋予我的不只是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更是看待世界、看待自我的角度,是与有趣的灵魂对话……”
  毕业季临近,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人文学院“四为读书会”一场为硕士毕业生举办的欢送仪式上,来自读书会的毕业生们讲述着自己在这里的成长与收获。在今年毕业的14名读书会成员中,有11人选择了赴中央党校、复旦大学等高校读博深造。
  “读书有意思”不仅是这些读书会成员的整体感受,也是西农应对新文科建设对社科类拔尖创新人才需求有效探索的标志。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读书有“会”
  “我们班的学生在专业分流时,有不少人申请转专业,太让人震惊了。”2011年,刚入职该校人文社会发展学院任教并担任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班主任的赵晓峰,与同专业教师张世勇交流着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学生不想学社会学专业,是缺乏对该专业的了解。两位青年教师讨论后从自身的求学经历中汲取经验,认为应该用一种约束机制让学生多读书。鉴于此,他们开始组织社会学专业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集体读书。“我们希望通过阅读社会学经典著作,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张世勇说,刚开始,一些学生还不理解,“但慢慢地,整个班级的士气和学习氛围就上来了。后来,很多老师都加入了指导本科生读书的队伍。”
  2014年,赵晓峰、张世勇、陈辉三人成为硕士生指导教师,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组建研究生读书会,并起名“四为读书会”。“‘四为’取自关中大儒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赵晓峰说,“横渠四句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最高的人生信仰,希望以此激励学生修学储能、志存高远。”
  “四为读书会”实行“导师组”负责制,成员间组成不同的读书小组,各小组内互相监督,严格按照“ 8107”(早八晚十每周七天泡在图书馆)规则开展集体读书,每个学生一个月至少阅读5本经典著作,2年下来能读到100至150本书。
  “阅读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经典著作,我头昏脑胀,似懂非懂,读书报告几乎是在复述书的内容。”2018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周佩萱回想初入读书会的情形感受深刻,“读书会采取自愿原则,我几度萌生了退出的念头,但看到别的同学在专注阅读,老师们时常鼓励指导,我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经过两年的浸润,周佩萱真真切切看到了自己的变化:“现在的自己,谈起韦伯已经不再踌躇瑟缩,而是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四为读书会”指导老师、西农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邢成举认为,在如今信息获取碎片化、多元化的时代,要改变学生“唯教材”等功利性读书现状,就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保持持续的专注力,以提高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我们导师组宣布,在经典阅读训练的两年时间里,学生们可以不做课题,不发文章,只管心无旁骛地读书。”

  ▲ 读书会成员开展经典书目阅读体会分享活动

  从最初的十几名学生参与,到目前共吸纳了来自社会学、社会工作、农村发展等专业的研究生156人,“四为读书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它的带动下,西农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读书会如雨后春笋般在研究生与本科生中涌现,“未鸣读书会”“弘毅读书会”“耕读会”“凤岗法学社”不同名称的读书会将学院60%的学生吸引到共同阅读的集体中,真正“让书香成为一种氛围”。
  从零散到系统,书海有道
  “虽然学了四年社会学,但我对这个专业的认识还是很零散。”赵祖远2019年攻读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加入了“四为读书会”,“两年的读书时光,我把涂尔干、齐美尔等不同社会学家的观点进行系统梳理,将脑海中的社会学拼图一点点拼接完整了。”
  赵祖远至今还很开心地记得,研一时自己曾在一次学术交流会后与华中师范大学齐海滨教授探讨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思想,“齐老师夸奖我,能将福柯读得精彩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赵祖远的开心得益于读书会的系统阅读指导。在“四为读书会”,导师为学生制定了超100本的社会学经典书单,涵盖国内外名家著作,摞起来近2米。
  之后,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转战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导师们引导学生按照学科发展脉络、人物、学派、主题等内容进行系统化阅读,集中一个月或两个月专门阅读一个人物的著作,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选择一个学科进行深度阅读。
  而这样的系统阅读,也得到了学校图书馆的大力支持。“我们为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读书会设有专门的研讨间,还根据导师们列的书单购置图书。”该校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朱宏斌教授说。
  “系统阅读既要‘读进去’,理解和读懂经典所讲的内容,还要‘读出来’,将各家之言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四为读书会”指导老师崔盼盼说。
  “读书改变人的,并不是‘读了多少’,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那种让你有意识停下来的时刻,然后开始慢慢思考、内化。在高峰体验之下,整个人是极其平静的,而只有在平静不浮躁的状态之下,我们才可以融入要做的事情中,才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事物,才会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2023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韩佳雪谈到自己两年读书会生活的转变时写下了这样的感悟。
  “全书多元视角交织碰撞,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学会原副会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英评价说,“四为读书会”长期坚持有组织的经典阅读,这在快餐化、碎片化阅读泛滥的信息爆炸时代尤其难能可贵,这是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从书斋走向田野,经世致用
  2024 年春节,腾讯新闻刊发《“断亲潮”愈演愈烈,只和年轻人有关吗?》一文,迅速登上网络热榜,引发大众对数字社会时代家庭关系变化的关注与讨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读书会2024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崔晓晓。“这源自我春节期间的田野遭遇。”崔晓晓说,关于“断亲”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诸多思考灵感都来源于读书会的学习经历,“读书不再只是读书,还是与现代社会的拥抱与对话,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因何转型又怎样转型。”
  “配合读书会,学院长期开展‘大国村治’调研、春节返乡观察等活动,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下乡入村调研,将经典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西农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齐涛说,在调研中,农民婚姻稳定性、土地经营主体、农民养老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等成为学生们的主要关注方向。
  当学生们走向社会,从读书中汲取的养分也在为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提供指引。西农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郭宇瑶参加工作后谈道:“工作中遇到很多突发状况和复杂事件,需要迅速做出决策并处理,很多时候正是两年的读书经历为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以“四为读书会”为载体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研究也不断深入,西农农村社会学研究团队获评 2020 年校级优秀导师团队,他们开展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学类人才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入选教育部办公厅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一核多元:导师团队指导学生经典阅读新模式”入选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创新实践案例名单。
  “我们希望通过读书会的建设与实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读书的意义,培养出‘懂理论、察国情、有情怀’的新时代社科人才,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面向未来,“四为读书会”负责人、已担任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的赵晓峰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