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遗梦见巍山
□刘忠民
字数:993
2025-06-18
版名:文苑
千年前南诏国的都城是什么模样?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山古城,近距离感受南诏国的千年遗韵。
晨光熹微,我踩着茶马古道的余径,叩开了巍山古城的门扉。这座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南诏国故都,选址于哀牢山麓,红河源头。它东靠文华山,南望巍宝山,西偎阳瓜江,形成山环水抱态势和万山拱城格局。于高处俯瞰,古城像一本摊开的线装书,铺展在滇西群山间,每条街巷甬道,每道飞檐斗拱,都蕴藏着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行走在古城街道上,青石板路在晨光中泛着幽微的光泽,星拱楼檐角的铜铃在微风中奏出悦耳的曲调。这座始建于明代的三层鼓楼,以“魁雄六诏”的雄浑气势守护着古城子民。我拾级而上,声声相叠的铜铃声令我心旷神怡,极目远眺,整座巍山古城尽收眼底。棋盘式街巷如叶脉般舒展,炊烟从青瓦连绵的屋宇间袅袅升起,与半空中的云雾携手远去。
沿着南街漫步,青砖墙缝里钻出的藤蔓垂挂成帘,像是时光织就的幕布,上演着古老的故事。在老茶馆里,白族阿婆正用铜壶煮着烤茶,茶香混合着饵丝的米香,久久回荡在窄巷里。
推开雕花木门,“吱呀”一声,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便映入眼帘,一束阳光将这里照得亮堂堂的。忽然,我被一阵清脆的银铃声吸引,转角处,扎染坊的姑娘正将靛蓝布匹浸入染缸,出缸抬拉间,蓝白相间的图案在阳光下缓缓展开,如一川流动的江水。扎染姑娘的每一道工序都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朋友向我介绍说:“扎染技艺已在巍山流传千年,这里的每一根线,每一匹布,每一滴染料,都是人与草木和谐对话的结果。”
行至北门外,巍宝山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文昌宫的飞檐在松涛树影间若隐若现,宫内斑驳的壁画,讲述着南诏古国的辉煌与沧桑。山巅的土主庙香火鼎盛,悠长的钟声震动松针上的晨露,滴落成雨。相传,南诏国第一代王细奴罗曾在巍宝山牧羊,如今漫山遍野的马缨花,恰似他留下的炙热火种,燃烧着春天的赤诚。
巍山古城的魅力,还体现在巍山人世代相传的慢生活中。暮色四合,小吃街的灯笼次第亮起,橘红的灯光将青石板路染成了温暖的颜色。我走进一家老店,看店家将黄谷米饵丝放在滚水中汆烫,浇上栗炭火慢炖的扒肉汤,满溢的香气不断撩拨着我的食欲。隔壁老师傅一边讲述“一根面”的传奇,一边将柔软的面团抓在手中,气定神闲地拉扯,不一会儿,面团就变成了缕缕细丝。投入沸水中,如游龙戏水,自在翻腾。
入夜,望着雕花窗棂外的点点灯火,我恍惚听见阵阵马铃声穿越时空,缓缓而来……
晨光熹微,我踩着茶马古道的余径,叩开了巍山古城的门扉。这座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南诏国故都,选址于哀牢山麓,红河源头。它东靠文华山,南望巍宝山,西偎阳瓜江,形成山环水抱态势和万山拱城格局。于高处俯瞰,古城像一本摊开的线装书,铺展在滇西群山间,每条街巷甬道,每道飞檐斗拱,都蕴藏着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行走在古城街道上,青石板路在晨光中泛着幽微的光泽,星拱楼檐角的铜铃在微风中奏出悦耳的曲调。这座始建于明代的三层鼓楼,以“魁雄六诏”的雄浑气势守护着古城子民。我拾级而上,声声相叠的铜铃声令我心旷神怡,极目远眺,整座巍山古城尽收眼底。棋盘式街巷如叶脉般舒展,炊烟从青瓦连绵的屋宇间袅袅升起,与半空中的云雾携手远去。
沿着南街漫步,青砖墙缝里钻出的藤蔓垂挂成帘,像是时光织就的幕布,上演着古老的故事。在老茶馆里,白族阿婆正用铜壶煮着烤茶,茶香混合着饵丝的米香,久久回荡在窄巷里。
推开雕花木门,“吱呀”一声,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便映入眼帘,一束阳光将这里照得亮堂堂的。忽然,我被一阵清脆的银铃声吸引,转角处,扎染坊的姑娘正将靛蓝布匹浸入染缸,出缸抬拉间,蓝白相间的图案在阳光下缓缓展开,如一川流动的江水。扎染姑娘的每一道工序都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朋友向我介绍说:“扎染技艺已在巍山流传千年,这里的每一根线,每一匹布,每一滴染料,都是人与草木和谐对话的结果。”
行至北门外,巍宝山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文昌宫的飞檐在松涛树影间若隐若现,宫内斑驳的壁画,讲述着南诏古国的辉煌与沧桑。山巅的土主庙香火鼎盛,悠长的钟声震动松针上的晨露,滴落成雨。相传,南诏国第一代王细奴罗曾在巍宝山牧羊,如今漫山遍野的马缨花,恰似他留下的炙热火种,燃烧着春天的赤诚。
巍山古城的魅力,还体现在巍山人世代相传的慢生活中。暮色四合,小吃街的灯笼次第亮起,橘红的灯光将青石板路染成了温暖的颜色。我走进一家老店,看店家将黄谷米饵丝放在滚水中汆烫,浇上栗炭火慢炖的扒肉汤,满溢的香气不断撩拨着我的食欲。隔壁老师傅一边讲述“一根面”的传奇,一边将柔软的面团抓在手中,气定神闲地拉扯,不一会儿,面团就变成了缕缕细丝。投入沸水中,如游龙戏水,自在翻腾。
入夜,望着雕花窗棂外的点点灯火,我恍惚听见阵阵马铃声穿越时空,缓缓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