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刀生花
□诸宇璨
字数:1374
2025-06-18
版名:文苑
桂北的四月,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山岭刚褪去轻纱般的薄雾,溪水涨满春意,蜿蜒穿过吊脚楼群。贝江两岸的油茶花开了,细碎的白花缀满枝头,远远望去,像苗家姑娘绣了一半的百褶裙,浮在青翠的峰峦间。走近了,才见花蕊含着露珠,风一吹,簌簌地落进织锦般的梯田里。
梁瑞辉的家就在贝江上游的雨卜寨。屋后竹林沙沙作响,门前溪水叮咚,而她生命中最骄傲的一幅蜡染作品,正在晨光中徐徐展开。
那是一幅怎样的作品呢?
靛蓝的土布上,蜡刀游走如飞。中心一只展翅的锦鸡昂首向天,尾羽化作连绵的火焰纹;四周盘绕着蝴蝶、石榴与星辰,空隙处填满细密的蕨草。最妙的是锦鸡羽尖——蜡刀轻点出上千个细孔,染出的蓝底便透出星子般的白点,仿佛银河倾泻于羽翼之上。梁瑞辉将这幅蜡染作品挂在工坊的墙上,远看像一扇通往秘境的门。环绕它的,是堆叠的苗绣背带、银铃项圈、竹编画屏,空气里浮动着蓝靛的草木香与蜂蜡的甜味。
在迁徙不定的岁月里,各种蜡染作品是苗族人随身携带的史书。被面上的太阳芒纹铭记着先祖对光明的崇拜,衣襟上卷曲的蕨草纹诉说着山野的生命力,而梁瑞辉这幅《锦鸡朝阳》,藏着苗族人对土地的眷恋。
制作这样一幅蜡染作品,需与草木共呼吸。初春,梁瑞辉进山采割板蓝根,将茎叶浸入陶缸发酵,每日搅动直至靛蓝浮沫如云涌动。蜂蜡要用从寨里的老树上割下来的野蜂蜂蜡,混入枫树浆慢火熬成金汤。点蜡前,她总要把那块白棉布铺在木案上,手指一遍遍抚过经纬线。这是最要紧的功夫——布纹的松紧,决定蜡液渗透的深浅。
梁瑞辉的蜡刀是她祖父传下来的铜片刀,形似鸟喙,柄上缠着褪色的青布。握刀时,她常想起儿时蹲在火塘边,看祖母手腕悬空画圆。“蜡线要匀,如春蚕吐丝,断不得,颤不得。”祖母边画边叮嘱。如今自己运刀如风,不描底稿,不依尺规。蜡刀过处,山涧游鱼摆尾,坡上茶花含苞,檐下燕雀啁啾。贝江的晨昏、元宝山的云雾、山坡上的笙歌,早已长在她心里。寨里人说,梁瑞辉的蜂蜡刀会唱歌。
染缸里的蓝靛水静静呼吸。将画好的蜡布浸入其中,一遍又一遍,一日复一日。待第七次捞起晾晒时,梁瑞辉轻轻揉搓蜡布,再小心展开——靛蓝底上绽开蛛网般的冰纹,如碎玉散落星河。她笑着对学徒们说:“这是蜡与布讲悄悄话呢。”小梅笑着问:“务仰(苗语中对女性长辈的尊称),冰纹是蜡生气了裂开形成的吗?”梁瑞辉也笑了,捏着布角示范,说:“是布在靛缸里翻身打滚,温度降了,蜡变脆了,一碰就笑出皱纹了!”把染好的布浸入温水中,蜡层便如冰雪般消融,用清水洗涤三遍,雪白的纹样便绽放在了靛蓝的布匹上。
油茶花谢了又开,贝江水落了又涨。
梁瑞辉从髻上簪花的少女,成了鬓染白霜的“务仰”。蜡刀磨短了三寸,蓝靛染透了十指,她却说自己是“被蜡花喂饱的人”。二十年来,她教过的寨里姑娘不下三十人。有人带着机绣苗服远走他乡,她却守着那口靛缸摇头,说:“手作的冰纹,机器刮一万次也仿不来。”
十三岁的孙女小梅最懂她的心,一放学便趴在染缸边,举着竹绷学画蜡。初时线条歪扭如蚯蚓,如今已能画活一对交颈鸳鸯。有回小梅指着梁瑞辉的《锦鸡朝阳》问:“务仰,锦鸡尾巴上的火苗会烫手吗?”梁瑞辉搂紧她笑出了声:“傻妹,那是咱们苗族人的心火,暖得很哩。”
随着非遗传承的热潮涌进苗寨,这里的蜡染工坊挤满了远客。梁瑞辉站在满墙蜡花前,看年轻人举着手机惊叹冰纹的繁琐。风穿过竹窗,拂动她鬓角的银丝,也送来油茶花的清香。那一刻,她听见满屋蜡花在唱歌。
梁瑞辉的家就在贝江上游的雨卜寨。屋后竹林沙沙作响,门前溪水叮咚,而她生命中最骄傲的一幅蜡染作品,正在晨光中徐徐展开。
那是一幅怎样的作品呢?
靛蓝的土布上,蜡刀游走如飞。中心一只展翅的锦鸡昂首向天,尾羽化作连绵的火焰纹;四周盘绕着蝴蝶、石榴与星辰,空隙处填满细密的蕨草。最妙的是锦鸡羽尖——蜡刀轻点出上千个细孔,染出的蓝底便透出星子般的白点,仿佛银河倾泻于羽翼之上。梁瑞辉将这幅蜡染作品挂在工坊的墙上,远看像一扇通往秘境的门。环绕它的,是堆叠的苗绣背带、银铃项圈、竹编画屏,空气里浮动着蓝靛的草木香与蜂蜡的甜味。
在迁徙不定的岁月里,各种蜡染作品是苗族人随身携带的史书。被面上的太阳芒纹铭记着先祖对光明的崇拜,衣襟上卷曲的蕨草纹诉说着山野的生命力,而梁瑞辉这幅《锦鸡朝阳》,藏着苗族人对土地的眷恋。
制作这样一幅蜡染作品,需与草木共呼吸。初春,梁瑞辉进山采割板蓝根,将茎叶浸入陶缸发酵,每日搅动直至靛蓝浮沫如云涌动。蜂蜡要用从寨里的老树上割下来的野蜂蜂蜡,混入枫树浆慢火熬成金汤。点蜡前,她总要把那块白棉布铺在木案上,手指一遍遍抚过经纬线。这是最要紧的功夫——布纹的松紧,决定蜡液渗透的深浅。
梁瑞辉的蜡刀是她祖父传下来的铜片刀,形似鸟喙,柄上缠着褪色的青布。握刀时,她常想起儿时蹲在火塘边,看祖母手腕悬空画圆。“蜡线要匀,如春蚕吐丝,断不得,颤不得。”祖母边画边叮嘱。如今自己运刀如风,不描底稿,不依尺规。蜡刀过处,山涧游鱼摆尾,坡上茶花含苞,檐下燕雀啁啾。贝江的晨昏、元宝山的云雾、山坡上的笙歌,早已长在她心里。寨里人说,梁瑞辉的蜂蜡刀会唱歌。
染缸里的蓝靛水静静呼吸。将画好的蜡布浸入其中,一遍又一遍,一日复一日。待第七次捞起晾晒时,梁瑞辉轻轻揉搓蜡布,再小心展开——靛蓝底上绽开蛛网般的冰纹,如碎玉散落星河。她笑着对学徒们说:“这是蜡与布讲悄悄话呢。”小梅笑着问:“务仰(苗语中对女性长辈的尊称),冰纹是蜡生气了裂开形成的吗?”梁瑞辉也笑了,捏着布角示范,说:“是布在靛缸里翻身打滚,温度降了,蜡变脆了,一碰就笑出皱纹了!”把染好的布浸入温水中,蜡层便如冰雪般消融,用清水洗涤三遍,雪白的纹样便绽放在了靛蓝的布匹上。
油茶花谢了又开,贝江水落了又涨。
梁瑞辉从髻上簪花的少女,成了鬓染白霜的“务仰”。蜡刀磨短了三寸,蓝靛染透了十指,她却说自己是“被蜡花喂饱的人”。二十年来,她教过的寨里姑娘不下三十人。有人带着机绣苗服远走他乡,她却守着那口靛缸摇头,说:“手作的冰纹,机器刮一万次也仿不来。”
十三岁的孙女小梅最懂她的心,一放学便趴在染缸边,举着竹绷学画蜡。初时线条歪扭如蚯蚓,如今已能画活一对交颈鸳鸯。有回小梅指着梁瑞辉的《锦鸡朝阳》问:“务仰,锦鸡尾巴上的火苗会烫手吗?”梁瑞辉搂紧她笑出了声:“傻妹,那是咱们苗族人的心火,暖得很哩。”
随着非遗传承的热潮涌进苗寨,这里的蜡染工坊挤满了远客。梁瑞辉站在满墙蜡花前,看年轻人举着手机惊叹冰纹的繁琐。风穿过竹窗,拂动她鬓角的银丝,也送来油茶花的清香。那一刻,她听见满屋蜡花在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