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 时光葳蕤千年文脉
□ 李珂珂
字数:1370
2025-06-18
版名:文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在中国,上至老叟下至顽童,不知道岳阳楼的人恐怕不多。对于湖南省岳阳市来说,岳阳楼无疑是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岳阳楼地处通往西南的必经要冲,耸立在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
像每个中国人一样,岳阳楼矗立在我心头,是在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从那时起,我便向往去岳阳,期待有一天,能登临岳阳楼,鸟瞰洞庭湖,追寻李白、杜甫、刘禹锡、范仲淹等历代文豪留下的清雅绝俗的千古绝唱。
岳阳楼矗立于岳阳市古西门城头,临洞庭,吞长江,气势雄伟,前身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的阅兵楼,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岳阳楼坐东朝西,面临洞庭,遥见君山,构造古朴端庄,气势恢宏凝重,楼高19.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式纯木结构。整座楼由四根直径46厘米的楠木金柱、12根木廊柱和24根木檐柱支撑,柱上架梁,梁上立柱,全部采用插榫法构造。屋顶为四坡盔顶,屋面上凸下凹,为中国现存最大的盔顶建筑,覆黄琉璃瓦,翼角高翘。楼前楼左有仙梅亭,右有三醉亭,形成“品”字形布局陪衬。三层楼中,设置、装饰、图案风格各异,各显风姿。尤其是挂在二楼的《岳阳楼记》雕屏——从范仲淹的文到清朝书法家张照的字都珍贵无比。
岳阳楼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是其中唯一保持清代原构的史迹,因其建造年代之早、自然风光之秀、建筑工艺之巧、词章歌赋之佳而闻名。自唐以来,岳阳楼久负盛名。唐宋时期,朝廷贬官,大多远谪西南,岳阳楼便成了历代失意官吏与诗人登临之所。文人才士到此游赏,触景生情,摇笔为辞,以岳阳楼为题,留下不少锦言华章。
然岁月沧桑,岳阳楼数遭水患兵燹,屡圮屡修,有史可查的就达30余次,最近的一次大修为1984年落架大修,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
步入“双公祠”,迎面是范仲淹和滕子京的青铜塑像,背景是以宋代画家范宽的《岳阳楼图》为蓝本的大型铜版画,突出了“双公忧乐”的主题。双公祠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采用湘北明清祠堂式建筑风格,白墙青瓦,为单层砖混结构。门额“双公祠”三字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后人范敬宜题写。门旁题有一副楹联:“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江山胜景辉映千古;双公双绩双德,联珠璧、会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流播九州。”
岳阳楼南侧有座仙梅亭,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是一座六边形,二层三檐,檐角高翘,纯木结构的小亭;占地面积44平方米,高7米,上盖绿色琉璃瓦。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岳州推官陶宗孔主持重建岳阳楼,于楼基沙石中得石一方,去其泥水,显出二十四萼枯梅一枝,时人以为神物,称之“仙梅”,乃建亭,置石其中,名“仙梅亭”。
遥想庆历四年,岳阳楼修葺一新,滕子京写信给挚友范仲淹,请他作记共襄盛举。而范仲淹仅凭一幅《洞庭秋晚图》,便想象出洞庭湖畔岳阳楼的盛景,洋洋洒洒写下千古雄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曾是多少人写在扉页、摆在案头的人生箴言。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有着吞天纳地的浩阔,碧瓦朱甍的岳阳楼使人望之则心旷神怡。《岳阳楼记》中的感喟至今让人振聋发聩,千百年来超拔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高度,让人们不断攀登,再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