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纪的教育明灯
——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字数:1341
2025-06-18
版名:悦读

□盛新虹
翻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重温这本凝结着他一生教学理念的专著,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近代杰出人民教育家的思想精华,还是一场跨越世纪的文明对话。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他引用的事例虽源于彼时的乡野实践,但观点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直指教育困境的核心。
这位我们熟知的教育家,曾因崇尚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而改名“知行”。留学归来后,他毅然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换上布衣走向乡村。在深入教育基层实践后,他对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将名字改为“行知”。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的“大事”便是教育。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立足中国国情,勇于实践,创造性地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为中国教育开创了崭新局面。
面对“如何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这一问题,陶行知早在1930年便旗帜鲜明地提出“生活即教育”,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区分开来。他主张教育应完全融入生活实践,而非局限于学校围墙之内。他反复强调:“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生活是活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教育的本质,在陶行知看来,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坚决反对“用死的书本”和“以分数定高下”,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如呼吸般自然,存在于“健康、劳动、科学、艺术、改造社会”等鲜活的生活实践中。
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连的,是“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极具先见性地指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他精辟地比喻道:“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他强调,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实践的又一重要支柱。其核心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换言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法,更是一种生活法。他通过生动的案例,在生活与教育间架起桥梁,将朴素的生活智慧转化为教育真谛,深刻揭示了实践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他强调教育绝非教室与课本的禁锢,而是教学、学习和实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整体。
重读《生活即教育》,我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不仅是一部教育理论的经典,还是一盏穿越时空的明灯。在如今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深刻变革之际,陶行知先生的思想犹如一泓清泉,涤荡着浮躁与迷茫。它指引我们回归教育本真——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它呼唤我们打破藩篱,让学校与社会血脉相连;它更激励每一位教育者、每一位父母,从“坐而论道”转向“起而行之”,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践行“教学做合一”的真谛,播下求真做人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