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
□潘玉毅
字数:1516
2025-06-18
版名:悦读
“北海西山皆可忘,我来只为读其书。”喜欢读书,是我骨子里的本能。
和清代才子袁枚的经历相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有过“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的无奈。那时候,最让我高兴的事情莫过于路过小镇的报刊亭,以及每一个摆有书籍的地方,而我最害怕的也是路过那些地方。喜欢是因为有书可以看,害怕是因为没有钱买。
我常常在报刊亭前一站就是数个小时,这本看看,那本翻翻,直到把报刊亭的主人磨没了耐性,才在其不耐烦的催促中依依不舍地离开。摆书摊的人或许是为了吸引客流,对蹭书看的人较为宽容,不驱不赶,有时还会交流几句读书心得。
在我的学生时代,很多时候不能自由挑选想读的书。那时,我的母亲固执地认为,除了课本以外的书都是闲书,会分散我的注意力,便明令禁止我读。尽管母亲管得紧,但若是遇到特别喜欢的书,我宁可饿肚子,也会把钱省下来充作书费。
母亲不支持我看闲书,并不是因为她自己不爱看书。事实上,最初启蒙我读书的正是母亲。小的时候,我家有台老式收音机,收音机上放着一本《戏曲大全》,封皮都被翻得脱落了,内页也已变了颜色——家里只有母亲会唱越剧,如此演绎“韦编三绝”的也是她。我曾偷翻过数页,书中的唱词很是吸引人,多年以后,我犹记得其中的一些选段。
母亲的熏陶不只有身教,还有融入生活的言传。在我还未上学时,无论是骑车带我去外婆家,还是载着我去锯板厂上班,又或是去田间地头做农活,母亲一路上都会给我讲诸如郑人买履、削足适履、守株待兔等有趣的故事……那些故事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后来,我便萌生了寻找那些故事源头出处的想法。为此,我独自一人走了很远的路,在许多书店和报刊亭间流连。
我小学是在村里读的,学校很小,小到连图书馆都没有,但当每周的兴趣课到来时,班主任就会变魔法似的取出毽子、跳绳、足球等体育用具,以及《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和厚厚一摞小人书。允文允武,全凭学生自己选择。我于其他全无兴趣,心思全落在那些小人书上。《燕子李三》《七剑下天山》……书如佳肴,品尝过后,会成为一辈子的记忆。近三十年过去了,许多内容我直到现在仍记忆犹新。
关于书,还发生过许多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好笑的事情,我那贫瘠的少年时光也因此变得有趣了几分。我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但是为了书,也会主动与人搭讪、交流,意图无他,就是为了蹭点书来看。
有一次去喝上梁酒,同桌有个叔叔辈的远房亲戚知我爱看书,闲聊间谈及自己家里有本历年高考高分作文汇总,我要看的话他可以借给我。怕时间久了他会忘记,吃完酒席,我就眼巴巴地跟去他家,把书借了回来。对于一个低年级小学生而言,高考作文委实有些深奥,书中许多文章我似懂非懂,看了约一个星期,就把书还回去了。过了几天,我觉得心有不甘,就找个理由再借回来。就这样,借了还,还了借,反复多次,最后对方说,既然你喜欢,这本书干脆送给你吧。我也不客套,拿了书就欢欢喜喜地走了。
等到我上了高中,书籍资源就丰富了起来。学校里有专门的图书阅览室,我便迅速办了借书证,借了什么书,何时借的,何时还的,上面都记录得一清二楚。没过多长时间,那本借书证就被填写得满满当当。
我是在西安上的大学,这座城市很大,能看书的地方也多,满足了一个异乡少年对读书的渴望。除了学校图书馆和超市二楼的书肆,汉唐书城、万邦书店和陕西省图书馆相继成了我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的妙地。因为去得频繁,时间久了,我与书店的店员、图书馆影印室的管理员都熟识了。慢慢地,他们和我打招呼的方式从最初的“欢迎光临”变作“你来了”,后来又转为“你又来了”。每每想起,便觉得十分亲切。
读书,可以在书房,也可以在晴空下、花海中,可以在有人或无人的任何一个地方……坐对松间潇潇雨,静听竹外飒飒风,有书在手,我便觉得心中安稳。
和清代才子袁枚的经历相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有过“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的无奈。那时候,最让我高兴的事情莫过于路过小镇的报刊亭,以及每一个摆有书籍的地方,而我最害怕的也是路过那些地方。喜欢是因为有书可以看,害怕是因为没有钱买。
我常常在报刊亭前一站就是数个小时,这本看看,那本翻翻,直到把报刊亭的主人磨没了耐性,才在其不耐烦的催促中依依不舍地离开。摆书摊的人或许是为了吸引客流,对蹭书看的人较为宽容,不驱不赶,有时还会交流几句读书心得。
在我的学生时代,很多时候不能自由挑选想读的书。那时,我的母亲固执地认为,除了课本以外的书都是闲书,会分散我的注意力,便明令禁止我读。尽管母亲管得紧,但若是遇到特别喜欢的书,我宁可饿肚子,也会把钱省下来充作书费。
母亲不支持我看闲书,并不是因为她自己不爱看书。事实上,最初启蒙我读书的正是母亲。小的时候,我家有台老式收音机,收音机上放着一本《戏曲大全》,封皮都被翻得脱落了,内页也已变了颜色——家里只有母亲会唱越剧,如此演绎“韦编三绝”的也是她。我曾偷翻过数页,书中的唱词很是吸引人,多年以后,我犹记得其中的一些选段。
母亲的熏陶不只有身教,还有融入生活的言传。在我还未上学时,无论是骑车带我去外婆家,还是载着我去锯板厂上班,又或是去田间地头做农活,母亲一路上都会给我讲诸如郑人买履、削足适履、守株待兔等有趣的故事……那些故事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后来,我便萌生了寻找那些故事源头出处的想法。为此,我独自一人走了很远的路,在许多书店和报刊亭间流连。
我小学是在村里读的,学校很小,小到连图书馆都没有,但当每周的兴趣课到来时,班主任就会变魔法似的取出毽子、跳绳、足球等体育用具,以及《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和厚厚一摞小人书。允文允武,全凭学生自己选择。我于其他全无兴趣,心思全落在那些小人书上。《燕子李三》《七剑下天山》……书如佳肴,品尝过后,会成为一辈子的记忆。近三十年过去了,许多内容我直到现在仍记忆犹新。
关于书,还发生过许多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好笑的事情,我那贫瘠的少年时光也因此变得有趣了几分。我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但是为了书,也会主动与人搭讪、交流,意图无他,就是为了蹭点书来看。
有一次去喝上梁酒,同桌有个叔叔辈的远房亲戚知我爱看书,闲聊间谈及自己家里有本历年高考高分作文汇总,我要看的话他可以借给我。怕时间久了他会忘记,吃完酒席,我就眼巴巴地跟去他家,把书借了回来。对于一个低年级小学生而言,高考作文委实有些深奥,书中许多文章我似懂非懂,看了约一个星期,就把书还回去了。过了几天,我觉得心有不甘,就找个理由再借回来。就这样,借了还,还了借,反复多次,最后对方说,既然你喜欢,这本书干脆送给你吧。我也不客套,拿了书就欢欢喜喜地走了。
等到我上了高中,书籍资源就丰富了起来。学校里有专门的图书阅览室,我便迅速办了借书证,借了什么书,何时借的,何时还的,上面都记录得一清二楚。没过多长时间,那本借书证就被填写得满满当当。
我是在西安上的大学,这座城市很大,能看书的地方也多,满足了一个异乡少年对读书的渴望。除了学校图书馆和超市二楼的书肆,汉唐书城、万邦书店和陕西省图书馆相继成了我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的妙地。因为去得频繁,时间久了,我与书店的店员、图书馆影印室的管理员都熟识了。慢慢地,他们和我打招呼的方式从最初的“欢迎光临”变作“你来了”,后来又转为“你又来了”。每每想起,便觉得十分亲切。
读书,可以在书房,也可以在晴空下、花海中,可以在有人或无人的任何一个地方……坐对松间潇潇雨,静听竹外飒飒风,有书在手,我便觉得心中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