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的双重变奏:语文课堂的突围与重构
□张 颖
字数:1607
2025-06-15
版名:知行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中语文教学始终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前行。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芣苢》《中国建筑的特征》等课文的教学探索,逐步形成对传统与创新的独特认知与实践经验。
在情境创设中唤醒文化基因
第一次讲授《芣苢》时,我精心设计了“中草药研学”情境链。学生在模拟采摘的过程中,通过了解车前草的药用价值,理解“采采芣苢”的生命智慧;在分析动词“掇”“捋”的演变中,感受先民劳动的韵律之美;在小组合作绘制采摘流程图时,初步建立起对《诗经》重章复沓结构的认知。课堂上的欢笑声以及良好的互动氛围,让我误以为找到了传统经典与现代课堂的最佳契合点。然而在知识点检测时,我发现学生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如何了解中草药,他们对基础知识的内涵知而不解,对“芣苢”意象的文化内涵理解浮于表面,对重章复沓结构的认知模糊,教学重点的贯彻在热闹的活动中悄然流逝。于是,我开始深刻地反思。
在时政融合中激活传统文本
第二次教授此课时,我将教学重心锚定在“劳动教育”的时代命题上。在课堂上,我适时引入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引导他们思考:“芣苢”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符号,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在分析“采采芣苢”的叠词运用时,我播放了袁隆平院士在田间劳作的影像,让学生在“粒粒皆辛苦”的现代回响中,感悟《诗经》“劳动即诗”的精神内核。这种“文本—时政—实践”的三维建构,使《芣苢》从泛黄的古籍中走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在技术赋能中重构认知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传统教育模式与课堂创新迎来了新的课题。在《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中,我大胆尝试用人工智能破解传统说明文教学的困局。借助DeepSeek的智能生成功能,我和学生在3分钟内搜索并完成榫卯原理、房屋局部装饰等结构示意图的绘制和全流程视频展示。当洛阳九洲池的琉璃亭三维模型在屏幕上旋转时,学生借助AR技术“穿越”到唐代园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斗拱”“飞檐”的精妙构造。这种“技术—文化—审美”的深度融合,使说明文教学摆脱了“知识灌输”的窠臼,成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与文化认同的实践场域。
在思维可视化中实现深度学习
为了深化学生对文本结构的认知,我引入“思维导图+AI”模式。学生先用传统方式手绘《芣苢》采摘流程图,再通过DeepSeek的智能分析功能生成思维导图。当两组图呈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惊喜地发现:AI生成的思维导图不仅完整呈现了“采—有—掇—捋—袺—襭”的动作链条,还自动关联了《诗经》其他篇章的复沓结构。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学生对思维导图有了新的认知,思维也从线性单线思维不断拓展辐射,从浅层理解逐渐迈向深度建构。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找平衡
这些教学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教育是语文课堂的“根”,创新教育是语文课堂的“魂”。在《芣苢》教学中,我明白了既要传承“诗教”的人文精神,又要融入“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在《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中,我领悟了既要坚守“结构严谨”的传统美学,也要学会借助人工智能去培育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这种“守正创新”的教学理念,让我更明晰了传统模式与创新教学设计求取平衡的三个维度:以传统文化为内核,以创新技术为手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在反思中走向教育自觉
回顾几番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当我们在《芣苢》课堂上引入AI工具时,不是用技术替代人文,而是用技术激活人文;当我们在《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中融入DeepSeek与AR技术时,不是用虚拟消解真实,而是用虚拟重构真实。这种“传统为体,创新为用”的教学智慧,不单需要教师满怀热忱的教育情怀,还需要拥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能力、对创新技术的驾驭能力以及对教育本质的洞察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育的道路上,传统与创新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融合题。通过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愈加坚信,只有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创新的灵动活力有机结合,才能打造出既有文化温度,又有时代气息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