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价值引领鼓励探索创新考查语文素养
——2025年新高考Ⅱ卷作文评析
字数:1884
2025-06-15
版名:知行
□贾 玲
2025年新高考Ⅱ卷作文试题围绕“梦的赠予”设置写作情境,运用诗词积累,体现人文关怀,关注考生的内心需求,鼓励考生大胆想象,激励他们在不断发展中积极实践、勇于探索,落实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要求,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的核心功能“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价值追求。
体现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
内涵要求
题目巧妙运用张若虚、李白、陆游三位诗人的三句古诗词,考查了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学生对诗的理解程度决定并直接影响审题立意、写作的丰富内涵和联想想象的程度。
“昨夜闲潭梦落花”一句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下一句是“可怜春半不还家”,诗人以暮春落花作为依托,抒发了离家已久又无法回家的思乡之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诗人对梦境中的天姥山的一种奇幻想象,这句承接前文越人对天姥山的描述,开启了诗人对梦境中天姥山的奇幻想象,是全诗由现实转入梦境的关键过渡句。此诗通过描绘梦中的神仙世界,寄托了李白对自由山水的向往和对权贵的蔑视,是其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之一。“铁马冰河入梦来”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通过描写风雨夜中的梦境,展现了诗人虽年迈体弱,却心系国家的爱国情怀。考生只有对这三首诗词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发独特的感知,为写好作文找到灵感、找好切入口。
体现了关注考生个人情感的
人文关怀
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个人情感和精神世界的生动反映,也是每个人内心需求和生命追求的一种轨迹。梦是斑斓的、丰富的,可以体现不同追求的内涵和层次性。我们往往把梦比喻为理想、愿景,它也是最真诚的期待或是最永久的思念。它是虚幻的,但反映的内涵却可以很真实,所以说梦是现实的一种映射和联想。这道新高考作文题没有采取以往常见的宏大叙事,而是关注人的成长和需求,关注人文精神在青少年内心的折射,甚至是他们最隐秘的内心世界的展现。这样的命题视角和内容,体现了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聚焦“全面发展的人”的落实,也是新高考命题向人文性、丰富性、时代性、创新性的再迈进。
对于梦的内涵阐释,三句古诗词分别给出了“幽思”“向往”“豪情”三个梦境的不同层次,引导考生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切入,阶梯式地用优美的文字展现内心的向往和追求,让考生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不仅让考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还可以更好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最真切的情感,也体现了这道新高考作文题的张力。
特别是此道高考作文题干中的关键句“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让考生在写作时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它鼓励考生在大胆想象的同时,要为“梦”付诸行动,敢于创新性地提出独到的想法,并依靠多方力量去大胆尝试和探索,争取将其变为现实。例如,古人曾经“九天揽月”的梦想,如今在众多中国人的努力下已经成为现实;“中国探月工程”不仅飞抵了月球,还飞抵了月球的背面。这样的壮举原本源于梦境,但今天我们通过科技赋能均得以实现,这无疑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发挥想象和创意写作的空间,这一点在当下鼓励创新、勇于奋进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体现了个体奋进和共同前行的
美好内涵
写作是一个人认识自然、社会、自我的重要方式,本试题定位梦想追求,引导真情表达,鼓励新时代的青少年敢于拥有梦想,乐于主动分享,进行美好传递,积极探索、勇于前行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将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认识和积极的行动。
基于这一认识展开写作,既可以展示考生的想象力,充分打开写作的思维空间,又可以调动考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写出个性和真实感,避免夸夸其谈和泛泛而谈,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创意表达的要求;基于试题素材的丰富性和人文性,在关注个人奋进的同时,要体现“赠予”的美好内涵和精准表达,它可以是精神财富的传承,也可以是奋进接力棒的传递,更是在合作中坚定方向、无私付出,这才是此道作文题可以延伸的美好内涵。
体现了教考衔接的有效性
新高考作文题干选材中涉及的三句古诗词均来自课本,是教材中重点讲授的内容之一,它体现了语文教育中“教—学—评”一体化以及教考的有效衔接,对一线教师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和很强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学不是让学生浸泡在题海中,课本本身提供了丰富而经典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落实课标、回归课堂、用好教材、启迪思维、提高审美、传承文化、立德树人,将“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能,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托起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5年新高考Ⅱ卷作文试题围绕“梦的赠予”设置写作情境,运用诗词积累,体现人文关怀,关注考生的内心需求,鼓励考生大胆想象,激励他们在不断发展中积极实践、勇于探索,落实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要求,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的核心功能“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价值追求。
体现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
内涵要求
题目巧妙运用张若虚、李白、陆游三位诗人的三句古诗词,考查了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学生对诗的理解程度决定并直接影响审题立意、写作的丰富内涵和联想想象的程度。
“昨夜闲潭梦落花”一句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下一句是“可怜春半不还家”,诗人以暮春落花作为依托,抒发了离家已久又无法回家的思乡之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诗人对梦境中的天姥山的一种奇幻想象,这句承接前文越人对天姥山的描述,开启了诗人对梦境中天姥山的奇幻想象,是全诗由现实转入梦境的关键过渡句。此诗通过描绘梦中的神仙世界,寄托了李白对自由山水的向往和对权贵的蔑视,是其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之一。“铁马冰河入梦来”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通过描写风雨夜中的梦境,展现了诗人虽年迈体弱,却心系国家的爱国情怀。考生只有对这三首诗词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发独特的感知,为写好作文找到灵感、找好切入口。
体现了关注考生个人情感的
人文关怀
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个人情感和精神世界的生动反映,也是每个人内心需求和生命追求的一种轨迹。梦是斑斓的、丰富的,可以体现不同追求的内涵和层次性。我们往往把梦比喻为理想、愿景,它也是最真诚的期待或是最永久的思念。它是虚幻的,但反映的内涵却可以很真实,所以说梦是现实的一种映射和联想。这道新高考作文题没有采取以往常见的宏大叙事,而是关注人的成长和需求,关注人文精神在青少年内心的折射,甚至是他们最隐秘的内心世界的展现。这样的命题视角和内容,体现了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聚焦“全面发展的人”的落实,也是新高考命题向人文性、丰富性、时代性、创新性的再迈进。
对于梦的内涵阐释,三句古诗词分别给出了“幽思”“向往”“豪情”三个梦境的不同层次,引导考生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切入,阶梯式地用优美的文字展现内心的向往和追求,让考生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不仅让考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还可以更好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最真切的情感,也体现了这道新高考作文题的张力。
特别是此道高考作文题干中的关键句“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让考生在写作时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它鼓励考生在大胆想象的同时,要为“梦”付诸行动,敢于创新性地提出独到的想法,并依靠多方力量去大胆尝试和探索,争取将其变为现实。例如,古人曾经“九天揽月”的梦想,如今在众多中国人的努力下已经成为现实;“中国探月工程”不仅飞抵了月球,还飞抵了月球的背面。这样的壮举原本源于梦境,但今天我们通过科技赋能均得以实现,这无疑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发挥想象和创意写作的空间,这一点在当下鼓励创新、勇于奋进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体现了个体奋进和共同前行的
美好内涵
写作是一个人认识自然、社会、自我的重要方式,本试题定位梦想追求,引导真情表达,鼓励新时代的青少年敢于拥有梦想,乐于主动分享,进行美好传递,积极探索、勇于前行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将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认识和积极的行动。
基于这一认识展开写作,既可以展示考生的想象力,充分打开写作的思维空间,又可以调动考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写出个性和真实感,避免夸夸其谈和泛泛而谈,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创意表达的要求;基于试题素材的丰富性和人文性,在关注个人奋进的同时,要体现“赠予”的美好内涵和精准表达,它可以是精神财富的传承,也可以是奋进接力棒的传递,更是在合作中坚定方向、无私付出,这才是此道作文题可以延伸的美好内涵。
体现了教考衔接的有效性
新高考作文题干选材中涉及的三句古诗词均来自课本,是教材中重点讲授的内容之一,它体现了语文教育中“教—学—评”一体化以及教考的有效衔接,对一线教师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和很强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学不是让学生浸泡在题海中,课本本身提供了丰富而经典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落实课标、回归课堂、用好教材、启迪思维、提高审美、传承文化、立德树人,将“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能,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托起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