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心灵的声音
——《哦,香雪》教学设计
字数:2629
2025-06-15
版名:教育理论
□杜敏飞
《哦,香雪》属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小说讲述了一列每天在小山村台儿沟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当地人带来的变化。在教学中,我设置《哦,香雪》有声读物声音收集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具有乡土本色的台儿沟在现代文明列车的闯入下,以香雪为代表的青春少女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在乡土文明和现代文明碰撞的阵痛中她们勇于突破、实现心灵成长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
《哦,香雪》是铁凝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的短篇小说,自问世以来,从插画到电影,香雪故事的演绎形式多种多样。同学们可以在校园中利用广播站来播放《哦,香雪》的有声读物,让香雪的故事通过声音的传播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整理小说中的声音素材,进行背景声音、人物声音、香雪心声的收集,由此聆听香雪的心灵之歌。
二、学习活动一——收集背景声音
1.回顾小说内容,你觉得在制作《哦,香雪》的有声读物时,我们需要收集哪些背景声音?为什么?
预设1:火车的声音。火车虽然只停留短暂的一分钟,却引起了台儿沟人极大的关注,尤其是像香雪一样的年轻姑娘们,她们是那样热烈盼望着它的到来。
预设2:台儿沟的风声、流水声以及群山的回音。这些声音让我们了解了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对台儿沟的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火车的到来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火车声有什么象征意义?
预设:“看见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它走的那样急忙,连车轮碾轧钢轨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当秋风和车轮的呼啸一同在她耳边鸣响时”。火车以一种“闯入”的方式带来了呼啸声、铁轨运行声,打破了台儿沟的宁静。火车是工业文明的象征,火车的到来为乡土本色的台儿沟吹进了一股现代文明之风。
三、学习活动二——收集人物声音
1.人物的声音是有声读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想一想:我们可以在有声读物中穿插哪些人物的声音?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凤娇。她为人大胆直率又有点泼辣,一定能听到她的声音。
预设2:“北京话”。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挺深,在小说中出场次数也不算少。
预设3:香雪。虽然香雪不善言辞,但是她的语言与台儿沟的其他姐妹不同。
2.试着以香雪为核心,梳理出小说中与其发生对话的人物,并试着用合适的语气与同学一起读出香雪和其他人的对话。
预设1:香雪和台儿沟的姐妹。吵吵闹闹,但还是自然放松的。
预设2:香雪和公社的同学。谈论铅笔盒和一天吃几顿饭,体现出香雪的拘谨羞涩。
预设3:香雪和火车上的乘务员以及乘客。问乘务员“你们城市里一天吃几顿饭?”,向乘客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的人,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高中的人”,她和乘客的对话体现出她追求上进和淳朴善良的品质。
四、学习活动三——倾听香雪的心声
人物声音除了发生在人物间的对话,还发生在人物内心。在阅读小说时,要真正理解人物,就要走进人物的内心,可以从文本中香雪回家路上的一系列动作入手。
1.为换到心心念念的铅笔盒,香雪被火车带到了离台儿沟30里远的站。浏览小说第73小节至结尾处,请找出香雪在一个人的回家之旅中的动作,并揣摩她的心理。
预设1:香雪“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天已经很黑了,对于接下来要走的夜路,“缩”“坐”写出了香雪的害怕。
预设2:“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跨”“走”两个动作写出香雪在仔细端详铅笔盒之后,似乎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预设3:“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张望”写出香雪内心的愧疚、纠结,她不知道怎么向妈妈交代。
2.从香雪的这一系列动作来看,你觉得香雪的回家之旅顺利吗?她的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1:我觉得挺顺利的。香雪沿着铁轨一路往回走就可以回到台儿沟,而且一路上她也没有遇到什么危险。
预设2:我觉得不是十分顺利。虽然她最后安全回去了,但是从“缩起身子”以及她在小河边陷入了没有鸡蛋该如何向妈妈交代的苦恼中可以看出,在回家的过程中,香雪一直在克服着内心的害怕和犹豫。
预设3:香雪拿到铅笔盒端详了好一阵,思考怎么向妈妈交代用鸡蛋换铅笔盒的事,她内心应该挺纠结的。
香雪不仅克服了恐惧,顺利回到了台儿沟,而且对家乡台儿沟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在公社上学时“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到回家过程中她“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再到“急着见到它”,香雪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台儿沟,并勇于追求现代文明,同时肯定了乡土文明的价值,这也是青春成长的重要部分。
五、作业设计——制作特殊的音效
小说以“哦,香雪!香雪!”结尾,尝试用各种语调朗读“哦”,体会“哦”蕴含的情感。
如果你是古老的群山/香雪的姐妹/香雪自己,你可能会说:“哦,香雪!香雪!___________。”
点评
小说教什么,怎么教,涉及教学内容的合宜性与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两个核心问题。一般,教师会从小说的“四大件”,即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等四个方面按部就班地去讨论、总结。这样的小说教学固然不存在知识性硬伤,但常常因为有类型化、格式化之嫌而遭诟病。从形式主义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解读只是停滞在文字学、文章学的肤浅层面,而未深入到文本的文学内核。
小说教学应该怎么教?我认为首先要有“不同的小说应该有不同的教法”这样的理念。“不同的小说”强调的是“每一篇小说”不同的文本形式,如沈从文的《社戏》通篇强调“按惯例”“按旧例”,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采用叙述节奏对比的方式,葛亮的《书匠》采用儿童的叙述视角。可见,每一篇都有其独到之处与独特价值,即每一篇都采用独特的叙事方式,讲述一段别样的人生故事。教师需要研究的是为什么要这样讲,而没有那样讲。对于《哦,香雪》这篇小说,杜老师在设计教学时敏锐地捕捉到这篇小说的叙述特征:用声音表现时代巨变。文中有背景声,如火车的轰鸣、大山的回响;有人物声,如香雪与凤娇、与姐妹、与“北京话”、与同学、与顾客的对话;有心声,香雪与另一个自己的对话。尤为精彩的是,杜老师不仅抓住声音写中国农村在改革的春雷声中“惊蛰”、复苏,而且关注到本文叙述的另一个重点,即隐喻,包括火车、大山、台儿沟、铅笔盒等的深层意蕴,深入到文字符号的隐秘层面进行解码。整体而言,本设计由背景及人物,并由人物延伸到人物心灵,呈现出极强的层次感和梯度感,正如王安忆所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而读小说实际上就是走进人物的心灵、作家的心灵,甚至时代与社会的心灵。
(点评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宋献普)
《哦,香雪》属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小说讲述了一列每天在小山村台儿沟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当地人带来的变化。在教学中,我设置《哦,香雪》有声读物声音收集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具有乡土本色的台儿沟在现代文明列车的闯入下,以香雪为代表的青春少女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在乡土文明和现代文明碰撞的阵痛中她们勇于突破、实现心灵成长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
《哦,香雪》是铁凝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的短篇小说,自问世以来,从插画到电影,香雪故事的演绎形式多种多样。同学们可以在校园中利用广播站来播放《哦,香雪》的有声读物,让香雪的故事通过声音的传播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整理小说中的声音素材,进行背景声音、人物声音、香雪心声的收集,由此聆听香雪的心灵之歌。
二、学习活动一——收集背景声音
1.回顾小说内容,你觉得在制作《哦,香雪》的有声读物时,我们需要收集哪些背景声音?为什么?
预设1:火车的声音。火车虽然只停留短暂的一分钟,却引起了台儿沟人极大的关注,尤其是像香雪一样的年轻姑娘们,她们是那样热烈盼望着它的到来。
预设2:台儿沟的风声、流水声以及群山的回音。这些声音让我们了解了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对台儿沟的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火车的到来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火车声有什么象征意义?
预设:“看见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它走的那样急忙,连车轮碾轧钢轨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当秋风和车轮的呼啸一同在她耳边鸣响时”。火车以一种“闯入”的方式带来了呼啸声、铁轨运行声,打破了台儿沟的宁静。火车是工业文明的象征,火车的到来为乡土本色的台儿沟吹进了一股现代文明之风。
三、学习活动二——收集人物声音
1.人物的声音是有声读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想一想:我们可以在有声读物中穿插哪些人物的声音?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凤娇。她为人大胆直率又有点泼辣,一定能听到她的声音。
预设2:“北京话”。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挺深,在小说中出场次数也不算少。
预设3:香雪。虽然香雪不善言辞,但是她的语言与台儿沟的其他姐妹不同。
2.试着以香雪为核心,梳理出小说中与其发生对话的人物,并试着用合适的语气与同学一起读出香雪和其他人的对话。
预设1:香雪和台儿沟的姐妹。吵吵闹闹,但还是自然放松的。
预设2:香雪和公社的同学。谈论铅笔盒和一天吃几顿饭,体现出香雪的拘谨羞涩。
预设3:香雪和火车上的乘务员以及乘客。问乘务员“你们城市里一天吃几顿饭?”,向乘客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的人,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高中的人”,她和乘客的对话体现出她追求上进和淳朴善良的品质。
四、学习活动三——倾听香雪的心声
人物声音除了发生在人物间的对话,还发生在人物内心。在阅读小说时,要真正理解人物,就要走进人物的内心,可以从文本中香雪回家路上的一系列动作入手。
1.为换到心心念念的铅笔盒,香雪被火车带到了离台儿沟30里远的站。浏览小说第73小节至结尾处,请找出香雪在一个人的回家之旅中的动作,并揣摩她的心理。
预设1:香雪“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天已经很黑了,对于接下来要走的夜路,“缩”“坐”写出了香雪的害怕。
预设2:“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跨”“走”两个动作写出香雪在仔细端详铅笔盒之后,似乎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预设3:“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张望”写出香雪内心的愧疚、纠结,她不知道怎么向妈妈交代。
2.从香雪的这一系列动作来看,你觉得香雪的回家之旅顺利吗?她的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1:我觉得挺顺利的。香雪沿着铁轨一路往回走就可以回到台儿沟,而且一路上她也没有遇到什么危险。
预设2:我觉得不是十分顺利。虽然她最后安全回去了,但是从“缩起身子”以及她在小河边陷入了没有鸡蛋该如何向妈妈交代的苦恼中可以看出,在回家的过程中,香雪一直在克服着内心的害怕和犹豫。
预设3:香雪拿到铅笔盒端详了好一阵,思考怎么向妈妈交代用鸡蛋换铅笔盒的事,她内心应该挺纠结的。
香雪不仅克服了恐惧,顺利回到了台儿沟,而且对家乡台儿沟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在公社上学时“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到回家过程中她“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再到“急着见到它”,香雪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台儿沟,并勇于追求现代文明,同时肯定了乡土文明的价值,这也是青春成长的重要部分。
五、作业设计——制作特殊的音效
小说以“哦,香雪!香雪!”结尾,尝试用各种语调朗读“哦”,体会“哦”蕴含的情感。
如果你是古老的群山/香雪的姐妹/香雪自己,你可能会说:“哦,香雪!香雪!___________。”
点评
小说教什么,怎么教,涉及教学内容的合宜性与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两个核心问题。一般,教师会从小说的“四大件”,即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等四个方面按部就班地去讨论、总结。这样的小说教学固然不存在知识性硬伤,但常常因为有类型化、格式化之嫌而遭诟病。从形式主义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解读只是停滞在文字学、文章学的肤浅层面,而未深入到文本的文学内核。
小说教学应该怎么教?我认为首先要有“不同的小说应该有不同的教法”这样的理念。“不同的小说”强调的是“每一篇小说”不同的文本形式,如沈从文的《社戏》通篇强调“按惯例”“按旧例”,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采用叙述节奏对比的方式,葛亮的《书匠》采用儿童的叙述视角。可见,每一篇都有其独到之处与独特价值,即每一篇都采用独特的叙事方式,讲述一段别样的人生故事。教师需要研究的是为什么要这样讲,而没有那样讲。对于《哦,香雪》这篇小说,杜老师在设计教学时敏锐地捕捉到这篇小说的叙述特征:用声音表现时代巨变。文中有背景声,如火车的轰鸣、大山的回响;有人物声,如香雪与凤娇、与姐妹、与“北京话”、与同学、与顾客的对话;有心声,香雪与另一个自己的对话。尤为精彩的是,杜老师不仅抓住声音写中国农村在改革的春雷声中“惊蛰”、复苏,而且关注到本文叙述的另一个重点,即隐喻,包括火车、大山、台儿沟、铅笔盒等的深层意蕴,深入到文字符号的隐秘层面进行解码。整体而言,本设计由背景及人物,并由人物延伸到人物心灵,呈现出极强的层次感和梯度感,正如王安忆所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而读小说实际上就是走进人物的心灵、作家的心灵,甚至时代与社会的心灵。
(点评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宋献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