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度解读小说中的 关键意象

——基于文本细读与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

字数:1826 2025-06-15 版名:教育理论
  □吕丽年
  小说中的关键意象是解读小说文本的核心线索,承载着人物心理、主题意蕴和社会隐喻。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从“感知意象表面”走向“建构深层意义”,实现对小说主题的深度理解呢?本文从意象内涵、理解难点及教学引导策略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关键意象的三层内涵
  意象具有多层含义,其中作为情感载体、情节枢纽和主题符号最为常见。
  小说里的普通事物常因情节被赋予特殊情感,此时,意象成为情感的载体。《百合花》中,“百合花被子”从新媳妇珍视的嫁妆,到用来覆盖通讯员的遗体,象征军民之间真挚纯洁的情谊;《哦,香雪》中,“铅笔盒”从城市少女的普通文具,变成香雪用鸡蛋交换的“尊严信物”,承载着乡村少女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这些意象随着情节的发展,从“物品”升华为“情感象征”,成为解读人物心理的钥匙。
  反复出现的意象常是情节的“齿轮”,成为情节枢纽,推动情节发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推动关键情节发展:风大雪冷,方有外出沽酒;风雪压塌草料场,林冲不得不夜宿山神庙;风雪太大,林冲掇石挡门,听到真相,才有了后续手刃仇敌的反抗等。
  抽象意象常是作家批判现实的“密码”,直指主题。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不只是别里科夫的衣物或用具,更象征沙皇专制对人思想的禁锢;《变形记》中,人变成“甲虫”的荒诞设定,隐喻现代社会压力下人的异化,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被家人嫌弃,揭露了人际关系的冷漠本质。这些意象超越个体故事,成为时代病症的象征。
  二、学生解读意象的三大难点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解读意象流于表面,往往有三个原因。首先,学生容易孤立理解意象,而忽略了整体关联。《红楼梦》中“通灵宝玉”与贾宝玉性格的关联,他“摔玉”的举动,不是任性,而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这种碎片化理解,源于未将意象放入情节脉络中去分析。
  其次,缺乏时代背景,难悟象征深意。不熟悉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背景,就难以理解《哦,香雪》中“火车”为何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不了解沙皇专制制度,也就无法明白《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对人思想的禁锢。时代语境的缺失,让学生停留在意象的“表面含义”,难以触及背后的深意。
  最后,抽象思维不足,难以理解隐喻逻辑。《变形记》中“甲虫”的荒诞性常让学生感到困惑,却没意识到这是对“人被社会压力异化为工具”的批判。《红楼梦》中“风月宝鉴”正反两面的警示意义,若不结合贾瑞的故事,学生也难以理解“红粉骷髅”是“欲望对人的吞噬”的隐喻。这种思维断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具象情节”推导出“抽象主题”。
  三、深度解读意象的两个策略
  要想准确、深刻理解意象内涵,可用“拆解法”和“共鸣法”。
  “拆解法”,即将意象拆解开,不妨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长什么样”,分析意象的物理特征。如整合“套子”的共性特征——封闭、包裹、陈旧、排斥变化、给人安全感等。第二,“做了什么”,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来分析意象的作用。如别里科夫用“套子”拒绝一切新事物,他钻进“爱情”这个套子,却被它活活吓死。第三,意象反映了什么“深层问题”,进行主题挖掘。如联系沙皇专制对人的精神束缚,理解“套子”的内涵。
  除了将意象拆解,还可以对比相似意象。如将《变形记》的“甲虫”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对比,发现“甲虫”与“套子”如同两面镜子,反映人们在不同社会的生存悲剧:“甲虫”处于“被规则异化而不自知”的现代困境,别里科夫则是“主动拥抱规则却被吞噬”的专制牺牲品。当格里高尔在孤独中死去,当别里科夫在恐惧中消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小人物的毁灭,更是社会规则对“人性自由”的绞杀,警醒我们思索“人何以为人”的世纪难题。
  “共鸣法”实施起来很简单。通过角色扮演,更真切地理解意象内涵。如进行《哦,香雪》的教学时,让学生写一段“铅笔盒自述”:“当我被香雪紧紧抱在怀里,我不再是个普通的铅笔盒,而是她走向外面世界的勇气……”通过第一人称,体会意象与人物心理的契合。联系生活找隐喻。如解读《红楼梦》“通灵宝玉”时,让学生联想“玉是宝玉的一部分”,理解“玉失则人痴”暗示家族衰败对个体的影响,拉近经典与现实的距离。
  解读小说关键意象,就像破译密码——从“百合花被”看到战争中的温情,从“甲虫”看到现代社会的压力,从“套子”看到思想的禁锢。我们需要带领学生在情节中“找线索”,在时代背景中“解密码”,在情感体验中“悟深意”。当每个意象都不再是孤立的文字符号,而是通向人物内心、时代本质的窗口,学生才能真正读懂小说背后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