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 赵聚海

字数:1440 2025-06-15 版名:教育理论
  
  物理学科因其抽象性与逻辑性强的特点,常使学生陷入认知困境。本文基于教育叙事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案例,系统阐述故事教学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通过情境创设、情感共鸣、知识具体化、思维启迪等路径,论证故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知识体系建构及科学价值观培育的促进作用。
  一、故事为媒:创设情境激活导入
  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故事导入符合学习动机理论,能够激活学生已有认知模式,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新旧知识衔接提供认知支架,提高课堂活力,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
  案例1:怒掷酒瓶振国威,香惊四座夺金奖
  在“分子动理论”教学中,教师引入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典故:中国代表团将茅台酒装在深褐色陶罐中参展,因包装简陋且陈列于农业馆内,导致无人问津。关键时刻,一位中国代表故意摔碎酒瓶,酒香四溢吸引众人前来品鉴。最终茅台酒凭借独特风味获得金奖,成为民族工业的骄傲。教师通过设问“酒香为何能飘散十里?”顺势导入分子扩散现象研究。
   二、故事传情:情感共鸣深化价值
  故事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并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典型人物故事构建情感纽带,选取科学家事迹,设计“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三级价值渗透体系。
  案例2:黄旭华与核潜艇的深蓝使命
  在讲解潜艇浮沉原理时,嵌入“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奋斗历程。他三十载隐姓埋名,绘制百万张图纸,铸就大国重器。学生不仅学习了潜艇浮沉原理,更被其无怨无悔的爱国精神所震撼。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科学探索与国家需求”的关系,将物理知识与家国情怀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三、故事化理:突破认知理解难点
  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常导致学生的认知“断层”,而故事通过具体化叙事与认知框架搭建能有效弥合这一“鸿沟”。通过故事把抽象的物理知识简单化、生活化,从而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助力学生跨越思维断层。
  案例3:铜磬自鸣与共振原理
  针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难点,教师讲述唐代《酉阳杂俎》记载的“铜磬自鸣”悬案。唐代洛阳某寺僧人房中悬挂的铜磬常在无人敲击的情况下自鸣,僧人误以为有妖怪作祟,惊恐成疾。其友人曹绍夔闻讯探病,恰逢斋钟敲响时磬声复起。曹绍夔观察后发现,磬与钟的振动频率相同,敲钟时产生共振导致磬自鸣。他取出锉刀将磬锉削数处,改变了其固有频率,从此磬自鸣现象消失,僧人也就痊愈了。教师可借助此故事模拟共振实验,引导学生分析频率匹配的物理条件。
  四、故事启智:注重思维启迪创新
  物理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训练,通过经典故事,能让学生养成“动手做”的习惯,培养其探究实践能力,学会从海量的数据中捕捉关键信息,发展创新意识。
  案例4:从“芯”起舞,国产芯片的逆袭之路
  《电阻定律》项目式学习以国产芯片突围战为背景,分享“新型半导体材料研发”跨学科项目。上海微电子在ASML垄断的EUV领域外开辟新战场:其28纳米光刻机虽落后两代,但通过多重曝光技术实现55纳米制程,并加速浸润式光刻机研发。这些突破不仅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破壁行动”,更标志着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重构,中国正书写着科技自立自强的新篇章。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半导体相关知识,而且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创新的使命感。
  有故事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会讲故事的教师是受欢迎的教师。教师要做一个“有故事、会讲故事的教师”,着力开发本土化科学故事资源库,让故事和物理教学有机融合,助力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培育。
  (作者单位:河北省井陉县陉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