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治理视角下的乡村学校管理模式创新

——基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青树镇中心小学的实证研究

字数:1489 2025-06-15 版名:理论
  □刘 昀 刘兴聪
  在教育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学校面临教师队伍稳定性不足、职业认同感弱化、团队协作效能低下、教育质量提升乏力等难题,传统科层制管理陷入“制度刚性”与“管理柔性”的二元悖论,亟须治理范式转型。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青树镇中心小学创新构建“制度—情感”耦合治理模式,实现从“约束—控制”向“激励—发展”转变,从“单维制度”管理向“制度—情感”耦合管理演进,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研究以学校八年实践为样本,提炼情感治理在乡村学校管理中的实施路径与核心价值。
   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情感治理的理论基础。情感治理强调情感资本在组织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归属感与尊重的满足可激发个体潜能;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证实情感激励比物质激励更具持久性;组织行为学研究显示非正式沟通可显著降低管理成本。青树镇中心小学将情感治理与制度管理深度互补,构建“制度规范—情感激励”双向驱动机制。
  情感治理体系的实践路径包括以下几方面:
  制度性关怀,构建情感支持网络。“三维一体”人文支持体系:实施“生活关怀优先,情感联结筑基,发展支持赋能”的教师关爱机制。四级应急关怀制度:重大变故必访、生活困难必访、职业瓶颈必访、特殊节点必访。双级帮扶策略:基础保障(建立“急难愁盼”48小时响应机制)与发展赋能(设置“家庭友好型”弹性工作制)。
  实施“三维梯度赋能”发展计划。建立“精准画像、靶向施策、动态追踪”分层培养机制。青年教师“多轨培养”:实施“1+1+3”导师制(1名教学导师+1名心理导师+3个教研共同体);打通“教科研训一体化”路径;开辟三级晋升通道(教学新秀—骨干后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领航发展”:“三个一”工程(领衔学科工作坊、开发精品课程、培养青年教师);“四维展示平台”(镇级公开课、学术论坛、送教下乡、课题答辩);“双轨评价”(基础考核+创新贡献积分)。临退休教师“银龄传承”:“三带三促”(带徒弟促成长、带项目促改革、带文化促传承);“特殊贡献奖”(教龄绩效梯度);“五个一”荣休工程(教学思想研讨、教育叙事集、从教纪念展、传承团队、终身荣誉奖)。
  主体性共建,重塑组织文化生态。管理层实施“三个一”行动:每日一巡,即校级干部周轮值巡查教学、安全、设施,建立“问题发现—反馈—整改≤24小时”响应机制。每周一谈,即“校长茶叙”设自由议题+专项研讨。每月一访,即管理团队分组入户走访新入职、困难、临退、骨干教师,建立“家庭需求清单”台账。
  教师共同体建设。推行“青蓝传承—学科共生—项目攻坚”三维协同。青蓝工程:“1+1+N”师徒制(1位骨干带教1位新手,辐射N位同伴),签订2年期协议,每周2次协同备课与反思说课。学科共生:“周教研”课例循环(备课—观课—议课—重构),形成学科能力图谱。项目攻坚:“五步三会”主课题+跨学科子课题行动闭环。
  深化建议与发展前瞻
  数字化赋能,构建智能情感治理系统。教师情感大数据中心:整合心理测评、家庭需求、职业意愿等数据,开发AI预警模块。智能资源匹配平台:精准推送培训、课题等信息,为教师提供发展机会。
  制度耦合,形成治理闭环。职称评审,新增“情感关怀实践”指标。绩效考核,设情感治理专项基金,按团队协作成效分配。教师评价纳入家校共育成效。区域推广,7所试点校教师参与关怀比例从45%上升至82%,家校纠纷率下降40%。
  生态培育,构建“培训—实践—评估”三位一体生态体系。能力建设,每学期16课时必修课(沟通技巧、危机干预),建立乡村教师困境案例库。实践推进,搭建区域案例共享平台,推行校际结对帮扶,组织开展每月互评。科学评估,构建四维核心指标,即组织归属感、团队协作度、家校共育效度、发展支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