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赋能教育科研品质成长

□程先国

字数:1590 2025-06-15 版名:理论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这里的“研”包含常规教研与教育科研两层意蕴。教与研相当于教师的两只手,缺了哪一只,都是不健全的。当前,众多一线中小学教师,有重教轻研者,也有只教不研者。要主动改变此种不利局面,可用“三精”行动锻造教育科研品质,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精研问题序列 夯实科研根基
  将问题转化为序列。一是把目前亟须研究和破解的问题置于学校常规工作开展的系统中,为后续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规避教科研“两张皮”的风险,为在学校工作中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落实研究打好基础。二是将置于系统中的某个方面的问题予以主题序列化建构,聚焦“小而实”的真问题,避免“大而空”的伪命题。
  将理论转化为路径。构建出研究的问题序列以后,便应锁定序列中的一个到多个子问题,开展问题破解的专题学习,学理论、学规章、学文件、学专著、学权威期刊的相关文献,学以致用,吸纳内化,从中获取开展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方式方法,将其转化为自己开展研究的理论自信与行动自信。在理论清醒与行动清晰的基础上,对研究课题进行基于校情的重构,构建出课题的问题、主题、专题三题联动序列,形成个性化的、可行性强的研究图谱,制订出可行且有效的研究方案,为研究的有效、有序、有力开展奠定基础。
  将方案转化为行动。将研究方案进一步细化并落实到学校常规工作中,运行课题承担单位、课题组、教研组联动模式,建立“科研任务+教研台账+成果产出”制度,明确阶段任务与时间节点,持续将新认知注入研究进程,实现研究过程可视化,助力研究方案有效落地实施。
  精耕研究过程 强化质量管控
  全流程规范。研究必须讲求科学,规范操作是讲求科学的表征之一。而研究过程中的规范操作,其核心是规范操作自变量,有效控制无关变量,准确观测因变量的变化。据此,课题组需强化研究行为的变化观察,深化研究方法,建构起有效的证据链,用课堂实录、学生成长等数据构建研究证据库,杜绝“材料堆砌”与“纸上谈兵”。
  全方位协同。课题组可依托区域内专家、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开展协作研究,推行跨学科研究机制,打破学科壁垒,破解单兵作战困境,培育复合型研究团队,通过“示范课+案例剖析”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全员参与。从有效落实课题组成员全体参与,拓展到课题组成员所在的教研组全员参与,实化、优化与深化教师下水作业、分组协作观察等行动,让研究回归课堂,形成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的螺旋式行动研究闭环,构建转化链,确保研究扎根教学一线。有效开展过程节点成果认证工作,将研究过程细化为明确的若干关键节点,完成即授予阶段性成果认证,形成可视化成长轨迹。
   精炼研究成果 推动转化运用
  成果多元化。在学术维度提炼可迁移的理论成果,在实践维度开发可推广的运用转化工具,在发展维度描绘师生综合素养发展图景。既产出论文、报告等理论成果,又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诸如校本课程资源、教学工具或软件、步骤化指南的操作手册等,并建立成果案例库助力有效推广。
  改进多维化。此时此刻再好的成果在未来彼时彼刻运用,由于时代、场域、对象变化等的影响,可能需要一定的调整改进。据此,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调节系统,开展追踪测评工作,运行“一线教师多轮集体反馈+定期专家诊断会”的持续改进机制,形成反馈闭环,助力研究团队不断深化研究,推动成果持续优化与迭代升级。
  转化常态化。制定成果转化路线图,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通过“成果推介会”“名师工作坊”“成果培育与评选”等平台,推动优秀成果进课堂、进政策、进区域,让研究真正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
  总之,研究不是装饰性的盆景,而是改造教育的火种。让我们以“精研、精耕、精炼”的行动,用问题导向的研究自觉、证据支持的实践智慧、成果转化的育人担当,将课题做成教育的真答案,让研究成为教师的硬实力,助力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蜕变,成果从纸上方案向育人实践转化,共绘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