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需要“硬支撑”
□张 翼
字数:1201
2025-06-11
版名:声音
教育部近期印发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以及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微专业的课程内容多为学科前沿或交叉内容,突出融合导向、实用导向,可成为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的落地实践。微专业打破了学科专业间的壁垒,也打通了学校和企业间的人才培养通道,受到多方欢迎,众多高校纷纷开设。在微专业遍地开花的同时,也要注意教育教学的精细化、特色化和规范化,推动微专业高质量发展。(《半月谈》2025年第10期)
科技感越来越强,分工越来越细,微专业的设置看起来更像是一种高阶版的职业技能培训。就是说在传统的专业学科教育之外,增加一门或几门能够紧跟时代潮流、满足市场需求、赢得竞争优势的微专业,让学生们能更聚焦于习得一技之长、实现一专多能。这样的专业设置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面向事情本身,理论结合实践,全凭本事吃饭。比如,“智慧教育”微专业、“教育领导+”微专业、“精准放射医学”微专业、“碳中和”微专业、“民宿康养和数字化运营”微专业,等等,注重的都是具体而微的动手能力和实战技术,培养阶段就杜绝空谈、偏重实践,相当于把所谓实习期、见习期提前到大学课堂,毕业求职时入职就能上手,这对于大学、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有省时省力的多重利好。
不同于一般相对灵活的“选修课”,微专业的设置似乎生命力更长、稳定度更高,与产业发展、行业变迁和职业选择的全新趋势息息相关。比如,教育医疗的时代转型、人工智能的全面融入、“双碳”行动的势不可挡、文化旅游的专业细分,学科交叉的动能澎湃,等等。就此而论,微专业的开设,也是高等教育学科调整的必然。如同一些大学根据本校实际和就业市场反馈,撤销了一度非常流行的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一样,调整并不意味着这些专业及其背后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本身有多大缺陷,或者完全“无用”,而是说在相关专业和学科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大学和有关学院也在努力适应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更好地培养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为高校师生共同赢得更多生机和希望。
在这方面,其实也很考验高校本身的判断力和应变力。一些高校部分微专业办学效果不尽理想,直接原因在于扎堆热门“一哄而上”,前期调研不深、备课准备不足、课堂吸引力不够,这一点需要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邀请企业一线从业者进校园、进课堂授课。如果授课团队换汤不换药,老师还是只会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把PPT 做得更花哨,那样的微专业课程就还是绣花枕头,毫无实用价值。根本桎梏在于当前处于探索阶段的微专业,与“大类”专业的打通和衔接,微专业当然是锦上添花不是喧宾夺主,这个定位要清楚。对大学生而言,在大的专业门类之下,还辅修了一门拿得出手的微专业,应该为毕业生求职加分,而现在既然规定微专业属于“非学历”教育,那么有关课程怎么收费、证书如何提高“含金量”和“认同度”,都需要更清楚权威和统一的政策与实际资源的“硬支撑”。
科技感越来越强,分工越来越细,微专业的设置看起来更像是一种高阶版的职业技能培训。就是说在传统的专业学科教育之外,增加一门或几门能够紧跟时代潮流、满足市场需求、赢得竞争优势的微专业,让学生们能更聚焦于习得一技之长、实现一专多能。这样的专业设置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面向事情本身,理论结合实践,全凭本事吃饭。比如,“智慧教育”微专业、“教育领导+”微专业、“精准放射医学”微专业、“碳中和”微专业、“民宿康养和数字化运营”微专业,等等,注重的都是具体而微的动手能力和实战技术,培养阶段就杜绝空谈、偏重实践,相当于把所谓实习期、见习期提前到大学课堂,毕业求职时入职就能上手,这对于大学、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有省时省力的多重利好。
不同于一般相对灵活的“选修课”,微专业的设置似乎生命力更长、稳定度更高,与产业发展、行业变迁和职业选择的全新趋势息息相关。比如,教育医疗的时代转型、人工智能的全面融入、“双碳”行动的势不可挡、文化旅游的专业细分,学科交叉的动能澎湃,等等。就此而论,微专业的开设,也是高等教育学科调整的必然。如同一些大学根据本校实际和就业市场反馈,撤销了一度非常流行的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一样,调整并不意味着这些专业及其背后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本身有多大缺陷,或者完全“无用”,而是说在相关专业和学科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大学和有关学院也在努力适应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更好地培养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为高校师生共同赢得更多生机和希望。
在这方面,其实也很考验高校本身的判断力和应变力。一些高校部分微专业办学效果不尽理想,直接原因在于扎堆热门“一哄而上”,前期调研不深、备课准备不足、课堂吸引力不够,这一点需要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邀请企业一线从业者进校园、进课堂授课。如果授课团队换汤不换药,老师还是只会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把PPT 做得更花哨,那样的微专业课程就还是绣花枕头,毫无实用价值。根本桎梏在于当前处于探索阶段的微专业,与“大类”专业的打通和衔接,微专业当然是锦上添花不是喧宾夺主,这个定位要清楚。对大学生而言,在大的专业门类之下,还辅修了一门拿得出手的微专业,应该为毕业生求职加分,而现在既然规定微专业属于“非学历”教育,那么有关课程怎么收费、证书如何提高“含金量”和“认同度”,都需要更清楚权威和统一的政策与实际资源的“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