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理为镜 照见语文教学的深层肌理

——读刘兆刚《深究学理教语文》

字数:1829 2025-06-11 版名:悦读

  □彭 玲
  在语文教学实践领域,程翔老师的经典课例早已成为众多教师观摩学习的范本。然而,如何透过这些精彩课例的表层设计,挖掘其背后的学理逻辑?刘兆刚老师的《深究学理教语文》一书基于程翔老师的“教有学理的语文”主张,对程翔老师的课例进行深度学理解读,将具体教学实践升华为可复制、可迁移的学术范式,为语文教育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抽丝剥茧:
  于细微处见学理真章
  所谓“教有学理的语文”,就是语文教学应当遵循学理,其中的“学理”涵盖教育的原理和法则、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原理、语文教学(含阅读、写作教学等)方面的原理和法则等。程翔老师说:“我走上自觉探索学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之路,教有所依,讲有所据,练有所控。”每一节课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智慧。刘兆刚老师选取了部分代表性课例逐字品析,着眼于教学细节,抽丝剥茧,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基本学理支撑,让隐藏在教学设计后面的学理具象化。
  在《散步》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均表示不喜欢文中没有说一句话的妻子,程翔老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将话题指向“妻子难道必须一切听从丈夫的吗?”学生思维慢慢打开,逐步意识到妻子的贤惠,情感态度发生转变。刘兆刚老师精准捕捉到这个细微的教学环节,并将其方法归纳为“抓空白处,纲举目张”,妻子没说一句话,学生自然无法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需要通过引导铺垫,帮助学生建立与文本的连接。程老师的问题引导就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启迪思维,引发共鸣。这与程老师一贯的教学主张也是一脉相承的:当阅读与学生的心灵建立联系后,学生才能感觉到阅读的必要性,阅读的意义才会显现出来。但是这种联系,不是必然地出现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它需要一个媒介,教师的作用就是努力在二者之间建立起这种联系。书中诸如此类的教学细节学理剖析比比皆是,让读者在感受到程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的同时,领悟到刘老师深厚的学理解读能力,着实让人受益匪浅。
   织线成锦:
  在结构中显逻辑闭环

  刘兆刚老师对程翔老师的课例学理分析并非碎片化点评,而是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抓住核心学理,强调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环环相扣的学理框架。在对《孔乙己》的教学点评中,刘老师根据程老师的教学过程,梳理台阶式教学的四个步骤:一是奠定基调,导入课堂;二是原始阅读,迈上台阶;三是依据学理,拾级而上;四是观照现实,走进心灵。其中涉及的学理包括学生的认知特点、小说学习要具备的素养点、思维图式、写作学原理,等等。程老师的课堂藏学理于无痕,经由刘老师的清晰梳理让读者感受到了其课堂的“隐性逻辑”:从原始阅读感受切入,经语言文字分析和情感体验深化,最终抵达精神内核,形成教学闭环。学生只有充分阅读,在语言文字中不断涵泳品味,才能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个人见解。同时,读者也深刻认识到,优秀的教学流程从来不是随意的环节堆砌,而是理论指导下的认知进阶路径。
   分类建模:
  于范式中寻教学良方
  该书共三辑,着眼于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的重心,选取代表性课例进行学理剖析,给一线教师教学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在课例评析中,刘兆刚老师超越了“就课论课”的层面,通过类型化归纳,将程翔老师的具体课例升华为具有普适性的学术范式。譬如现代文教学针对不同的文体教学,构建“问题导学”“借助气声朗读”“情景还原”等教学路径,让一线教师能触类旁通,学一篇而知一类,实现教学能力的迁移与提升。文言文教学侧重课文的功能,在程老师看来,“语文教育的文化使命之一,可能更加具体地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对古代汉语语言养料的积累和吸收上”。他注重课文的朗读、文言词语的积累和文言语感的培养,并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通过“读、译、问”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文化内核。刘老师盛赞这种“以篇达类”的方法是“用教材教”的具体体现,彰显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文教学则依据程老师的教学案例,梳理作文教学密码——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和步骤进行写作。由此,写作教学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清晰路径。这些无疑都能给一线教师带来启迪,减少探索成本,破解教学难题。
  总之,《深究学理教语文》不仅是一本课例研究的范本,更是一部探寻语文教育本质的启示录。它以学理为镜,让我们清晰照见语文教学的深层肌理;以名师智慧为炬,为语文教育照亮前行之路。在追求高效课堂与核心素养落地的今天,这本书提醒我们:唯有扎根学理,关注细节与整体的统一,探索科学的教学范式,坚守对生命的关怀,语文教育方能摆脱浮躁与功利,走向有深度、有温度的理想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