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科书

□谭亚琴

字数:1090 2025-06-11 版名:成长
  周末午后,阳光斜斜地洒在客厅地板上。我蜷在沙发一角,捧着《养育男孩》认真研读,不时做着笔记。七岁的儿子铭铭伏在茶几上搭积木,时不时发出“咚咚”的碰撞声。
  “妈妈,你在干什么?”他突然凑过来,小手扒拉着我的书页。我合上书,看着他的眼睛说:“妈妈在像你一样学习呢。”他歪着小脑袋,额头前的碎发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学什么呀?”
  “我在学习如何与你相处得更好。”我轻轻捏了捏他肉乎乎的小手。
  铭铭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仿佛揉进了细碎的星光。他二话不说,“噔噔噔”跑回房间,不一会儿抱着绘本回来,紧挨着我坐下,小脚丫在空中一晃一晃。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他需要的,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真切平等的陪伴。就像此刻,我们各自捧着一本书,任凭时间静静流淌,连翻书声都化作了默契的二重奏。
  这让我想起上周的家长会。班主任黄老师展示了一幅铭铭的画《我的家》。画面上,我坐在书桌前,工作的背影占据了整张纸三分之二的面积,而他把自己画成一个小点,蜷缩在角落,独自玩着玩具。
  很多家长问,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当时,黄老师说:“答案其实很简单——让孩子看见你读书的样子。”
  那天回家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把手机放在玄关。晚饭后的黄金两小时,客厅变成了家庭阅览室:我读专业书籍,铭铭读绘本,连爸爸也在随手翻阅汽车杂志。阅读过程中,铭铭会突然指着绘本哈哈大笑,或者跑来问我某个生字的读音,但更多时候,我们各自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像三棵安静生长的树。
  昨天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在厨房做饭时,听见铭铭在客厅自言自语:“西红柿要切小块……先放油……”探头望去,只见他正一本正经地教玩具熊做菜,连我平时叮嘱的“小心烫着”,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这一幕,让我想起教育学家杜威的话:“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我们总在寻找教育的秘籍,却忽略了最有效的教育,就藏在日常的言传身教之中。当我放下手机选择看书,铭铭就学会了专注;当我耐心回应他的每一次疑问,他便学会了沟通;当我坦言自己也需要不断学习,他便懂得了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窗外的夕阳缓缓西沉,为铭铭的睫毛镀上金边。他忽然指着书上的插图问我:“妈妈,这只小熊为什么在哭呀?”我凑近细看,发现是讲述情绪管理的章节。
  “因为它还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难过,所以妈妈要学习如何帮助它。”我抚摸着他的头说。
  铭铭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张开手臂给了我一个拥抱:“那你要好好学哦!”
  夜幕降临,台灯的光晕笼罩着我们。看着铭铭认真读书的侧脸,我突然明白:原来好的教育,不需要正襟危坐地训导“你要好好学习”,而是让孩子亲眼见证——学习,像春雨般润物无声,像种子般破土而出。教育最美的模样,发生在潜移默化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