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读”问题可以这样破解

□张建国

字数:1414 2025-06-08 版名:知行
  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唱读”现象普遍。所谓“唱读”,即学生用拖长腔调、类似唱歌的方式朗读课文,这不仅削弱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也阻碍了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唱读”的成因主要有四点:学生受唱儿歌习惯影响,将拖音习惯迁移到朗读课文中;部分教师对“唱读”重视不足,未及时纠正;少数教师自身朗读能力欠缺,示范不到位;频繁采用“齐读”教学方式,导致“唱读”现象滋生。因此,解决“唱读”问题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优化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需针对成因,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
  要自觉解决自身“唱读”问题
  打铁还须自身硬。教师是否存在“唱读”现象,往往难有自知之明。为了真正“认识”自己是否存在“唱读”问题,教师可以将朗读情况录下来听一听。如果还不能发现问题,就应该与名师范读比一比。通过比较,就很容易发现不足之处。如果仍然是“当局者迷”,也可以请朗读水平高的同事帮忙指出。教师需要持之以恒地下足功夫,努力让自身朗读远离“唱读”、日臻完美。只有这样,教师的示范朗读才能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学生才能够乐于接纳、易于消化,朗读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要不断强化朗读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语文学习规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基础、朗读水平等,有目的、有重点地渗透适合学生掌握的朗读方法。例如,对待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指导他们正确划分停顿,做出停顿标注等;要注重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朗读”,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读好轻声的一些规律,如遇见“吗、呢、啊”等语气词,“着、了、过、的、地、得”等助词,都应该改变其原有的声调,读成轻短模糊的声调,也就是轻声。当然,教师大可不必讲出“语气词”“助词”“方位词”“趋向动词”等用语,以防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唱读”的危害性,提高他们朗读课文的兴趣,增强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信心,杜绝“唱读”现象。例如,教师可经常组织学生欣赏优秀朗读作品,谈谈欣赏感受;邀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班级的朗读指导教师,或朗读比赛活动的评委,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鲜明感受到正确朗读的字正腔圆、优美动听,“唱读”的机械呆板、拖沓无趣;开展朗读比赛活动,如小组赛、挑战赛、邀请赛,定期评选“朗读能手”“朗读达人”“朗读明星”等。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形式要交替运用,让学生易于参与、乐于接受。
  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少用“齐读”
  不可否认,“齐读”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朗读的参与度等方面,具有比较独特的优势。但在有的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如果在教学中经常采用“齐读”的方法,则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副作用”——“唱读”,而且其负面作用、消极影响也比较严重。所以一般情况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必要不用“齐读”。当然,在朗读有的课文、某些段落时,为了烘托气势、营造氛围、掀起高潮,表达强烈的感情,让学生体会作者富有感染力的表达等,在不用“齐读”的形式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候,则必须理直气壮地运用“齐读”。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唱读”现象,不仅是学生养成良好朗读习惯、提高朗读能力的“拦路虎”,而且是学生享受语文美好、形成健康个性的“绊脚石”。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提高自身朗读能力,多措并举着力破解学生“唱读”难题,从而彻底扭转部分学生的“唱读”现象,顺利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