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能训练场”向“素养生长场”转型
□李梦鸽
字数:1680
2025-06-08
版名:知行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新课标提出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为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要求体育教学从“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育人”,让学生懂运动、爱运动、会生活。然而,当前小学体育课堂仍存在内容脱离生活、评价标准刻板、家校协同薄弱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将体育素养迁移到生活中。如何构建“知行合一”的体育课堂,让“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落地落细,成为一线教师的核心命题。
多元激趣:构建“生活化”课堂
“知识源于真实情境的应用”。为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我尝试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将生活场景和跨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之中。
以耐久跑为例,我结合生物学、数学、地理等学科知识,让学生利用运动手环记录心率变化,并对比跑前、跑中、跑后的心率数据,最后,在户外结合地图和地形进行定向越野,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和多学科思维能力,课堂效果显著。
由此可见,构建生活化的体育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所展现的智慧,已悄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这正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课堂,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实现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自然养成。
分层互动:推动“个性化”发展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应契合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潜在能力。因为每个学生的体能和兴趣不一样,所以我在教学中合理地进行分层教学与差异化指导,根据学生体能、兴趣分组,通过“阶梯式任务”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目标。
以篮球课为例,我设置“基础组(规范练习基本动作)→进阶组(小组开展战术配合)→创意组(学生自主设计游戏规则)”任务链,学生自由正向流动晋升,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及时纠正动作,我利用手机记录学生动作。比如,有个学生投篮时肘关节总是外展,我通过慢动作回放指导其纠正错误姿势,让正确的运动习惯在课堂中养成。
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成长,基础组的学生越来越熟练,进阶组的学生越来越会配合,创意组的学生设计出许多有创意的游戏。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显著提高,体育课堂逐渐形成“课堂训练—即时反馈—精准改进”的良性循环。
多元评价:促进“综合化”发展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体育课堂的多元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更强调对其健康意识、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素养的综合评价。为此,我通过优化多维指标,设计了包含基础体能、行为习惯、合作创新、品德表现的评价量表,全面评价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实现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的可视化。
例如,学校利用运动APP进行课外评价,不断拓展延伸教育场景,增强亲子互动,推动学生运动习惯养成,并对排名靠前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推动体育教学向全面育人转型,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多维指标的优化让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运动技能,而是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学生的素养发展,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关注和认可;多主体参与评价则让家长和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形成全面的监督和反馈机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育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无论起点如何,只要努力就能得到肯定和鼓励。
技术赋能:推动“精准化”转型
当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体育教学带来了精准化和个性化体验。我也试着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生成专属训练方案。
比如,有的学生体能比较弱,就给他设计一些低强度、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有的学生对足球感兴趣,就给他推荐一些足球技巧的训练内容。同时,运用大数据构建体质健康预警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体能数据,提前发现他们的健康问题,以便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另外,我还在线布置家庭体育任务,将体育教学延伸到家庭和社区,让全社会都参与到学生的运动中来,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环境。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基础工程,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通过生活化场景激发兴趣、分层教学尊重差异、立体化评价多元赋能、智能化技术应用精准育人,体育课堂正从“体能训练场”转型到“素养生长场”。未来,广大体育教师需继续探索“体育教学+人工智能+社会实践”的融合创新,让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健全人格的生命场域。
多元激趣:构建“生活化”课堂
“知识源于真实情境的应用”。为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我尝试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将生活场景和跨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之中。
以耐久跑为例,我结合生物学、数学、地理等学科知识,让学生利用运动手环记录心率变化,并对比跑前、跑中、跑后的心率数据,最后,在户外结合地图和地形进行定向越野,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和多学科思维能力,课堂效果显著。
由此可见,构建生活化的体育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所展现的智慧,已悄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这正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课堂,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实现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自然养成。
分层互动:推动“个性化”发展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应契合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潜在能力。因为每个学生的体能和兴趣不一样,所以我在教学中合理地进行分层教学与差异化指导,根据学生体能、兴趣分组,通过“阶梯式任务”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目标。
以篮球课为例,我设置“基础组(规范练习基本动作)→进阶组(小组开展战术配合)→创意组(学生自主设计游戏规则)”任务链,学生自由正向流动晋升,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及时纠正动作,我利用手机记录学生动作。比如,有个学生投篮时肘关节总是外展,我通过慢动作回放指导其纠正错误姿势,让正确的运动习惯在课堂中养成。
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成长,基础组的学生越来越熟练,进阶组的学生越来越会配合,创意组的学生设计出许多有创意的游戏。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显著提高,体育课堂逐渐形成“课堂训练—即时反馈—精准改进”的良性循环。
多元评价:促进“综合化”发展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体育课堂的多元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更强调对其健康意识、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素养的综合评价。为此,我通过优化多维指标,设计了包含基础体能、行为习惯、合作创新、品德表现的评价量表,全面评价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实现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的可视化。
例如,学校利用运动APP进行课外评价,不断拓展延伸教育场景,增强亲子互动,推动学生运动习惯养成,并对排名靠前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推动体育教学向全面育人转型,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多维指标的优化让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运动技能,而是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学生的素养发展,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关注和认可;多主体参与评价则让家长和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形成全面的监督和反馈机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育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无论起点如何,只要努力就能得到肯定和鼓励。
技术赋能:推动“精准化”转型
当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体育教学带来了精准化和个性化体验。我也试着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生成专属训练方案。
比如,有的学生体能比较弱,就给他设计一些低强度、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有的学生对足球感兴趣,就给他推荐一些足球技巧的训练内容。同时,运用大数据构建体质健康预警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体能数据,提前发现他们的健康问题,以便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另外,我还在线布置家庭体育任务,将体育教学延伸到家庭和社区,让全社会都参与到学生的运动中来,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环境。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基础工程,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通过生活化场景激发兴趣、分层教学尊重差异、立体化评价多元赋能、智能化技术应用精准育人,体育课堂正从“体能训练场”转型到“素养生长场”。未来,广大体育教师需继续探索“体育教学+人工智能+社会实践”的融合创新,让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健全人格的生命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