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以七年级下册Unit5为例
字数:1713
2025-06-08
版名:教育理论
□张少飞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英语教材(2024年版)Unit 5 Here and Now教学内容涉及自然地理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饮食文化、人文环境、劳动实践(设计公寓)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跨学科思维,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活动,探索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的创新策略。
以地理视角感受差异之美
本单元的主题图片为中国上海的龙舟比赛、加拿大多伦多的文化节。在教学中,教师借助主题图抛出问题:1.Where doyou think the people in the photosa re? What are they doing? 2.Canyou explain how it can be daytimein one city when it is nighttime inanother city? 3.Do you know whattimeitisin other placesnow?其中第一组问题是为后面的问题作铺垫的,后面两个问题涉及地理学科知识。针对第一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涉及图片中人物活动、时间、地标建筑的差异等。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后面两个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涉及地理学科中地球自转和时区划分问题,因此教师在本环节中加入了相关内容,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通过手电筒打光的方式引导学生具象化理解地球自转所形成的昼夜交替以及时区划分,进一步理解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师还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跨学科教学和实践中探索自然地理的奥秘。
以文化视角感受民俗之美
在Section A部分的听力活动中,Jane与父母关于在中国过端午节的对话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文化切入点。这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而且为教师开展文化浸润式教学创造了契机。基于此,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延伸教学活动“How doyou introduce the Dragon Boat Fes-
tival to foreigners? ”。
该活动采用项目化学习( PBL)方式,要求学生以4—6人小组为单位,在课前通过多渠道收集端午节的相关资料。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有的查阅节日的历史渊源,有的整理节日习俗,有的搜集相关文学作品,还有的准备视觉辅助材料。这种合作学习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让他们在资料筛选和整合过程中深化了对端午节文化内涵的理解。
在课堂展示环节,各小组需要借助多种手段,用英语向全班呈现介绍方案。有的小组采用了情景剧的形式,模拟导游向外国游客解说端午习俗;有的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互动环节,邀请同学体验虚拟包粽子。这种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扮演着引导者和示范者的双重角色。在学生展示后,教师会进行专业点评,指出各组的亮点和改进方向。随后,教师会作示范性的端午节英文介绍。这个示范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围绕精心设计的五个维度展开:从屈原传说的历史背景到龙舟竞渡的文化象征,从艾草香囊的科学依据到端午节诗词的文学价值,再到现代社会端午节的文化传承意义。这种立体化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节日的系统性认知。
以创作视角感受设计之美
本单元最后一课时为Drawa Group of Flats,旨在让学生通过跨学科创作(美术设计+英语表达),将语言学习与美学思维相结合。教师基于“设计思维”和“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英语,同时培养其空间规划、团队协作和审美表达能力。
1.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分享理想公寓的模样,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并引导其运用本单元所学词汇和句型。在活动中,小组成员轮流用英语描述自己理想中的公寓。教师提供“词汇墙”(Word Bank),包括空间类词汇、设施类词汇、环境类词汇等。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寓设计,包括公寓的环境、楼层和房间、周边设施等,目的是让学生将语言转化为视觉表达,训练学生的空间逻辑和美学思维。
3.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本组作品,用英文介绍本组设计的公寓。教师为学生提供评价标准,包括语言表达、设计创意、团队协作三个维度,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在作品最下方写一段英文解说词,用于介绍公寓的特点和设计寓意,目的是强化学生的总结能力与文化表达能力。
5.所有作品优化后张贴到教室的后墙上。
通过此项目化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描述居住环境”的词汇和句型,体验到了“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艺术”,而且实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的双重提升。
英语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涉及的学习内容较为广泛。但也正因为如此,更适合将美育内容融合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将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是英语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英语教材(2024年版)Unit 5 Here and Now教学内容涉及自然地理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饮食文化、人文环境、劳动实践(设计公寓)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跨学科思维,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活动,探索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的创新策略。
以地理视角感受差异之美
本单元的主题图片为中国上海的龙舟比赛、加拿大多伦多的文化节。在教学中,教师借助主题图抛出问题:1.Where doyou think the people in the photosa re? What are they doing? 2.Canyou explain how it can be daytimein one city when it is nighttime inanother city? 3.Do you know whattimeitisin other placesnow?其中第一组问题是为后面的问题作铺垫的,后面两个问题涉及地理学科知识。针对第一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涉及图片中人物活动、时间、地标建筑的差异等。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后面两个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涉及地理学科中地球自转和时区划分问题,因此教师在本环节中加入了相关内容,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通过手电筒打光的方式引导学生具象化理解地球自转所形成的昼夜交替以及时区划分,进一步理解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师还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跨学科教学和实践中探索自然地理的奥秘。
以文化视角感受民俗之美
在Section A部分的听力活动中,Jane与父母关于在中国过端午节的对话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文化切入点。这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而且为教师开展文化浸润式教学创造了契机。基于此,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延伸教学活动“How doyou introduce the Dragon Boat Fes-
tival to foreigners? ”。
该活动采用项目化学习( PBL)方式,要求学生以4—6人小组为单位,在课前通过多渠道收集端午节的相关资料。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有的查阅节日的历史渊源,有的整理节日习俗,有的搜集相关文学作品,还有的准备视觉辅助材料。这种合作学习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让他们在资料筛选和整合过程中深化了对端午节文化内涵的理解。
在课堂展示环节,各小组需要借助多种手段,用英语向全班呈现介绍方案。有的小组采用了情景剧的形式,模拟导游向外国游客解说端午习俗;有的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互动环节,邀请同学体验虚拟包粽子。这种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扮演着引导者和示范者的双重角色。在学生展示后,教师会进行专业点评,指出各组的亮点和改进方向。随后,教师会作示范性的端午节英文介绍。这个示范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围绕精心设计的五个维度展开:从屈原传说的历史背景到龙舟竞渡的文化象征,从艾草香囊的科学依据到端午节诗词的文学价值,再到现代社会端午节的文化传承意义。这种立体化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节日的系统性认知。
以创作视角感受设计之美
本单元最后一课时为Drawa Group of Flats,旨在让学生通过跨学科创作(美术设计+英语表达),将语言学习与美学思维相结合。教师基于“设计思维”和“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英语,同时培养其空间规划、团队协作和审美表达能力。
1.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分享理想公寓的模样,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并引导其运用本单元所学词汇和句型。在活动中,小组成员轮流用英语描述自己理想中的公寓。教师提供“词汇墙”(Word Bank),包括空间类词汇、设施类词汇、环境类词汇等。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寓设计,包括公寓的环境、楼层和房间、周边设施等,目的是让学生将语言转化为视觉表达,训练学生的空间逻辑和美学思维。
3.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本组作品,用英文介绍本组设计的公寓。教师为学生提供评价标准,包括语言表达、设计创意、团队协作三个维度,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在作品最下方写一段英文解说词,用于介绍公寓的特点和设计寓意,目的是强化学生的总结能力与文化表达能力。
5.所有作品优化后张贴到教室的后墙上。
通过此项目化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描述居住环境”的词汇和句型,体验到了“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艺术”,而且实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的双重提升。
英语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涉及的学习内容较为广泛。但也正因为如此,更适合将美育内容融合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将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是英语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