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初中特殊困难群体学生的途径
□赵海涛 董春萍
字数:1512
2025-06-08
版名:教育理论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殊困难群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面临更多挑战。关爱这部分学生,对其个人成长及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准识别特殊困难群体学生
1.定期全面普查。每学期开学初,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健康情况、身心发展特点等。同时,结合社区走访、与小学阶段教师沟通等方式,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2.动态跟踪调整。建立特殊困难群体学生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定期与学生、家长及班主任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家庭和个人情况的变化,确保关爱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用心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1.落实资助政策。安排专人负责资助工作,确保政策宣传到位。严格按照申请、审核、公示等流程,公正公平地落实资助资金发放,及时缓解学生家庭经济压力。
2.争取社会资助。积极与慈善组织、企业及爱心人士建立联系,争取更多社会资助资源。通过举办捐赠仪式、组织受助学生与资助者交流等活动,让资助者了解学生情况,增强资助的持续性和针对性。同时,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引导他们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关爱。
三、学业辅导助力成长
1.分层教学与个别辅导结合。根据特殊困难群体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针对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帮助其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课后安排教师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学习方法指导:定期开展学习方法讲座,邀请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介绍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方法。针对其学习方法不当的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心理关怀筑心灵防线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课程体系,每周至少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内容涵盖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
2.心理咨询与辅导。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教师,每天定时开放。对特殊困难群体学生进行定期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对于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团队拓展训练、心理主题班会等,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
五、生活关怀暖人心扉
1.生活关怀从细节入手。关注特殊困难群体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在学校设立爱心物资储备室,储备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物资,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帮助。对于住校的困难学生,生活老师给予更多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2.组织集体活动。定期组织各类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社会实践等,鼓励特殊困难群体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同时,通过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六、校家社协同共育
1.加强家校沟通。建立常态化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微信等方式,保持与特殊困难群体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商讨教育策略。针对部分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讲座,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
2.整合社会资源。与社区、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合作,共同开展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学生活动。如组织志愿者为学生提供课外辅导、心理陪伴等服务;利用社区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活动场所;借助共青团、妇联的资源,开展各类关爱帮扶项目,形成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赵海涛 陕西省镇安县西口回族镇初级中学;董春萍 陕西省镇安县西口回族镇明德小学)
一、精准识别特殊困难群体学生
1.定期全面普查。每学期开学初,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健康情况、身心发展特点等。同时,结合社区走访、与小学阶段教师沟通等方式,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2.动态跟踪调整。建立特殊困难群体学生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定期与学生、家长及班主任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家庭和个人情况的变化,确保关爱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用心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1.落实资助政策。安排专人负责资助工作,确保政策宣传到位。严格按照申请、审核、公示等流程,公正公平地落实资助资金发放,及时缓解学生家庭经济压力。
2.争取社会资助。积极与慈善组织、企业及爱心人士建立联系,争取更多社会资助资源。通过举办捐赠仪式、组织受助学生与资助者交流等活动,让资助者了解学生情况,增强资助的持续性和针对性。同时,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引导他们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关爱。
三、学业辅导助力成长
1.分层教学与个别辅导结合。根据特殊困难群体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针对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帮助其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课后安排教师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学习方法指导:定期开展学习方法讲座,邀请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介绍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方法。针对其学习方法不当的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心理关怀筑心灵防线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课程体系,每周至少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内容涵盖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
2.心理咨询与辅导。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教师,每天定时开放。对特殊困难群体学生进行定期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对于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团队拓展训练、心理主题班会等,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
五、生活关怀暖人心扉
1.生活关怀从细节入手。关注特殊困难群体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在学校设立爱心物资储备室,储备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物资,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帮助。对于住校的困难学生,生活老师给予更多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2.组织集体活动。定期组织各类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社会实践等,鼓励特殊困难群体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同时,通过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六、校家社协同共育
1.加强家校沟通。建立常态化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微信等方式,保持与特殊困难群体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商讨教育策略。针对部分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讲座,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
2.整合社会资源。与社区、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合作,共同开展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学生活动。如组织志愿者为学生提供课外辅导、心理陪伴等服务;利用社区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活动场所;借助共青团、妇联的资源,开展各类关爱帮扶项目,形成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赵海涛 陕西省镇安县西口回族镇初级中学;董春萍 陕西省镇安县西口回族镇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