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育人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分层设计

□ 宋 涛

字数:1557 2025-06-08 版名:教育理论
  在“双减”政策与家校协同育人背景下,传统小学语文作业“一刀切”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本文构建“基础巩固—思维拓展—实践创新”三维度分层作业体系,通过“任务设计—家校协同—评价保障”闭环机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各层次作业的实施策略与家校协作细节,探索精准化作业路径。
   一、基础型作业:夯实基础,家校共促习惯养成
  1.字词通关卡
  学生:抄写生字词(按“拼音+汉字+组词”格式),用荧光笔标记易错字。
  家长:建议每日花5分钟与孩子玩“字词听写竞赛”游戏(如家长随机报词,孩子听写,家长计时打分)。
  2.家校协同点
  发放《基础作业家校记录手册》,家长每周记录孩子作业耗时、错误率及改进点,教师针对性调整练习重点。
   二、拓展型作业:思维进阶,家校协同深度理解
  1.课文“三维解读卡”
  学生:(1)内容层: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结构;(2)理解层: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课后问题,提炼关键词;(3)拓展层:搜索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用3句话分享新发现。
  家长:建议引导孩子用“先读课文3遍→圈画关键句→口头复述”三步法完成分析,拍摄孩子讲解思维导图的短视频(30秒内)。
  2.亲子共读记录
  学生:阅读教师推荐的拓展书目,记录“好词好句+我的感悟”。
  家长:建议每周与孩子共读1篇文章,用“提问法”引导思考(如“你会怎么解决文中主人公的难题?”),共同填写《共读反馈表》。
  3.家校协同点
  每月举办“家庭阅读分享会”,线上展示优秀共读笔记或短视频,教师点评并奖励“思维拓展之星”。
   三、创作型作业:实践创新,家校共筑创意平台
  1.主题项目式创作
  单元主题:学习《自然之美》单元后,布置“我的家乡自然奇观”创作任务。
  2.学生选择形式
  文学类:撰写导游词,家长协助实地取景拍照,制作《图文手册》。
  视觉类:绘制《奇观手账》(如用彩铅画家乡河流+配短诗),家长提供绘画材料并记录创作过程。
  影视类:拍摄《小小讲解员》视频,介绍家乡景观,教师剪辑后在学校公众号展播。
  3.跨学科融合任务
  学习《四季之美》后,设计“二十四节气美食日记”活动。
  学生:选择1个节气,用文字/漫画记录传统美食制作过程,家长指导实操并拍摄步骤图。
  成果:班级制作《节气美食集》电子刊物,家长撰写“亲子制作心得”。
  4.家校协同点
  创建“家庭创意工坊”资源包:教师提前分享创作模板(如导游词框架、手账排版示例),家长按需取用,降低创作门槛。
  四、分层作业实施保障:动态调整与效果评估
  1.弹性分层机制
  每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如基础题正确率、拓展任务参与度),允许学生自主申请“跨层挑战”。2.家校评价共同体
  采用“三维评价法”。
  学生自评:用★标注作业难度(如“基础题★★☆,创作题★★★”)。
  家长评:打分项包括“专注度”“创意度”“协作性”。
  教师评:结合知识掌握情况与课堂表现,用“点评+个性化建议”的方式给予反馈。
  3.成果可视化展示
  学期末举办“分层作业成果展”:基础层展示“字词进步对比表”,拓展层展示思维导图集,创作层展示视频/手账作品,邀请家长参与投票,评选“最佳创意家庭”“最暖陪伴家长”等奖项。
   五、注意事项
  1.避免标签化
  分层不公开公示,仅教师与家长沟通时提及,保护学生自尊心。
  2.控制作业时长
  基础型≤20 分钟,拓展型≤30分钟,创作型≤40分钟(含家长协作时间)。
  3.多元激励方式
  除传统积分奖励外,增设“家校协作奖”(如颁发“最佳默契家庭”电子证书),强化协同育人氛围。
  通过以上设计,既落实分层作业的精准性,又将家长从“监督者”转变为“学习伙伴”,真正实现家校理念共通、责任共担、成长共见。总之,家校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本质是一场关于“尊重差异、激活潜能”的教育创新。通过将家庭纳入作业设计的“共同体”,让分层任务既承载学科知识目标,又融入家庭情感联结,最终实现“作业不再是负担,而是家校共成长的纽带”的目标。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