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令必行推动“16条严禁”落地生效
□杨维立
字数:954
2025-06-04
版名:声音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了16条负面清单,旨在巩固深化2024年规范管理年工作成效基础上,进一步清理整治违背教育规律、侵害群众利益的办学治校行为,持续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月27日教育部网站)
近年来,各地规范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但个别地方和学校仍然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比如,节假日上课补课、提前开学、延迟放假和日常作息安排不合理、学习时间过长等屡禁不止,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些学校通过各类考试来选拔生源,或将各种竞赛证书作为招生的依据,助推超前学习,加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等等。对此,《通知》以16个“严禁”为办学行为“划红线”,传递了从严整治顽瘴痼疾的强烈信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制度刚性。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需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贯彻执行。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利器。各地及学校应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积极构建“责任—整改—监督”全链条机制,深入查找管理漏洞,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制度。严格落实分级负责制,细化具体要求,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并通过常态化培训和督导,推动禁令成为教育系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动准则。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分析过往的大量违规办学案例发现,无论是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还是师德师风失范,任何问题的发生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间会出现很多征兆。因此,各地各校应坚持严管就是厚爱,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着力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畅通并公布举报电话、邮箱、网络平台等受理渠道,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对办学行为的监督,聚力排查整治违规办学行为,维护禁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惩治是最好的预防,对违规办学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管理部门应做到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同时,还需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推进工作不力、不规范办学行为反复发生的实际,依法依规严肃问责,推动标本兼治、源头治理,努力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
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不断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和生态,让教育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适龄儿童和青少年。
近年来,各地规范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但个别地方和学校仍然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比如,节假日上课补课、提前开学、延迟放假和日常作息安排不合理、学习时间过长等屡禁不止,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些学校通过各类考试来选拔生源,或将各种竞赛证书作为招生的依据,助推超前学习,加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等等。对此,《通知》以16个“严禁”为办学行为“划红线”,传递了从严整治顽瘴痼疾的强烈信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制度刚性。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需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贯彻执行。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利器。各地及学校应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积极构建“责任—整改—监督”全链条机制,深入查找管理漏洞,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制度。严格落实分级负责制,细化具体要求,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并通过常态化培训和督导,推动禁令成为教育系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动准则。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分析过往的大量违规办学案例发现,无论是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还是师德师风失范,任何问题的发生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间会出现很多征兆。因此,各地各校应坚持严管就是厚爱,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着力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畅通并公布举报电话、邮箱、网络平台等受理渠道,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对办学行为的监督,聚力排查整治违规办学行为,维护禁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惩治是最好的预防,对违规办学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管理部门应做到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同时,还需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推进工作不力、不规范办学行为反复发生的实际,依法依规严肃问责,推动标本兼治、源头治理,努力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
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不断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和生态,让教育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适龄儿童和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