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

□罗 宗

字数:1219 2025-06-04 版名:文苑
  老樟树底下有一间土坯房,原是生产队存放农具的库房,后来不知怎的,就成了村里的书屋。门楣上歪歪斜斜地钉着一块木板,上面用红漆写着“农家书屋”四个大字,漆已经剥落得差不多了,远看像是几道血痕。
  书屋的管理员姓赵,一条腿有点跛,村里人叫他“赵拐子”。他年轻时在城里读过几年书,后来在矿上干活不慎摔断了腿,就回村了。村支书看他读过书,便让他管理书屋。赵拐子每天一大早就去书屋开门,再把长条凳摆好,掸去书上的灰尘,然后坐在书屋门口,一边晒太阳一边等村里人来。
  起初没人来,庄稼人哪有闲工夫看书。赵拐子也不急,每日照例开门、掸灰、晒太阳。偶尔有人路过,他就招呼一声:“进来坐坐?”大多数时候,人家摆摆手就走了。
  最先来的是孩子们。放学后没处去,见书屋开着门,他们就探头探脑地往里钻。赵拐子从不多话,只在他们来的时候把小人书和连环画摆在最显眼的地方。孩子们先是站着翻看,后来索性坐在地上,一看就是大半天。渐渐地,孩子们来得勤了,有时还把自家种的黄瓜、红薯带来给赵拐子。
  夏日午后,蝉鸣聒噪。书屋里的电扇吱呀吱呀地转着,孩子们趴在地上,额头上的汗珠滴在书页上。赵拐子拄着拐杖,从水缸里舀出一瓢凉水,让孩子们轮流喝。水瓢传了一圈又一圈,孩子们的眼睛却始终没离开过书页。
  后来,大人们也来了。先是几个老汉,蹲在墙角翻看《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他们不识字,赵拐子就一段一段念给他们听。老汉们听得入神,烟锅子里的烟丝烧完了都不知道。有时几人为了书中人物的命运争得面红耳赤,赵拐子也不劝,只等他们吵够了,再接着往下念。
  再后来,村里的女人们也来了。她们不好意思和男人们挤在一起,就趁晌午男人下地时来。赵拐子把《红楼梦》《西厢记》《聊斋志异》之类的书摆在里屋,女人们进去坐着翻看,有时看着看着就开始抹眼泪。赵拐子假装没看见,只是把毛巾和洗脸盆放在她们够得着的地方。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大雪封门,村里人都待在家里。赵拐子拄着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挨家挨户送书。他的棉裤被雪水浸透了,冻得硬邦邦的,走起路来咔嚓咔嚓响。村里人接过书,要留他喝碗热汤,他却摆摆手,又钻进风雪里。
  开春时,赵拐子病倒了。村里人轮流照顾他,孩子们把小人书拿到他床前,学着他的样子,一字一句念给他听。老汉们蹲在院子里抽烟,女人们熬了粥送来。赵拐子躺在床上,听着屋外的说话声、翻书声,嘴角挂着笑。
  病好后,赵拐子更瘦了,走路也更慢了。但他还是每天早早地打开书屋的门,把长条凳摆好,掸去书上的灰尘。村里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不少,有的能读厚厚的小说了。他们常常围在赵拐子身边,问这问那。赵拐子就拄着拐杖,走到书架前,颤巍巍地取下一本书,指着某一行字慢慢地解释。
  如今,老樟树更老了,书屋的土墙也裂了几道缝。但每天清晨,那扇木门依然会准时打开。阳光透过樟树叶的缝隙照进来,落在翻动的书页上,像是给文字镀了一圈金边。
  村里人说,这书屋里的每一本书,都被赵拐子的手抚摸过无数遍。那些字啊,早就顺着他的指尖,流进了他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