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这样教科学

□吕传彬

字数:1408 2025-06-04 版名:成长
  记得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四年级的我们正百无聊赖地等待着又一节枯燥的科学课。突然,教室门被推开,林老师抱着奇形怪状的器材走了进来。“同学们,带上笔记本,我们去科学教室!”她的话音刚落,全班立刻沸腾起来。
  科学教室对我来说就像阿里巴巴的宝藏洞。墙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图表,柜子里摆着各种瓶瓶罐罐,最吸引人的是角落里那个半人高的人体模型。林老师总是能让最抽象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记得第一次学习人体器官时,她轻轻拉开那个模型的胸腔,像变魔术一样取出心脏、肺叶。“看,这就是你们身体里正在跳动的心脏。”她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心跳的律动,我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仿佛能听见自己胸腔里的“咚咚”声。
  林老师有个特别的习惯——每次上课都会带些“神奇道具”。讲植物时,她带来一盆含羞草,让我们轮流触碰那些会“害羞”的叶片;讲光学时,她用三棱镜在教室里变出一道小彩虹;讲磁力时,她给我们分发各种形状的磁铁,让我们在教室里“寻宝”。这些鲜活的体验让课本上死板的知识有了生命。
  最让我难忘的是学习电路知识的那堂课。林老师给每组发了一个小木盒,里面装着电池、电线和小灯泡。“今天我们要当小电工。”她神秘地眨眨眼,“谁能最先让灯泡亮起来?”教室里立刻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呼声和讨论声。
  我们组的同学手忙脚乱地尝试着各种连接方式,灯泡却始终不亮。正当我们垂头丧气时,林老师蹲到我们身边:“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耐心!”她指导我们仔细检查每个连接点,最后发现是电池装反了。当灯泡亮起的那一刻,我们欢呼雀跃,仿佛完成了什么了不起的发明。
  课后,林老师要求我们详细记录实验过程。我咬着铅笔头,认真画下电路图,记录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诀窍。这些报告后来都被装订成册,成为我们最珍贵的“科学档案”。
  春天快结束时,林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三粒豆种和一个小花盆。“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这些小生命的监护人了。”她教我们在盆底垫上石子,覆上松软的泥土,轻轻埋下种子。“记住,科学家要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自己的实验对象。”
  接下来的日子,教室窗台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每天早读前,同学们第一件事就是跑去观察自己的花盆。有人浇水过多,种子被泡烂了;有人把花盆放在阴暗角落,豆苗长得又细又黄。林老师趁机讲解植物生长的条件,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有了亲身体验而印象格外深刻。
  六年级期末,我们知道即将告别林老师的科学课。最后一节课,她没有讲课,而是带我们回顾了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墙上贴满了我们做实验的照片,桌上陈列着各种实验报告和标本。她指着那些泛黄的纸张说:“这些都是你们成长的见证。科学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她送给每人一个小礼物——一个放大镜。“用这个继续观察世界吧,永远保持好奇的心。”那个放大镜,成了我最珍视的毕业礼物。
  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看着女儿背科学定义时,总会想起林老师的课堂。在那个没有多媒体、没有智能设备的年代,她用最朴实的教具创造了最生动的学习体验。现在想来,她教会我们的远不止科学知识:那些分类剪报培养了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电路实验锻炼了我们的逻辑思维;种植日记教会了我们责任与坚持;实验报告训练了我们系统思考的能力。
  教育的真谛,或许就像林老师这样,把求知的种子悄悄埋进孩子心里,然后耐心等待它们在某一天破土而出,长成属于自己的思维之树。当我们的教育能够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对探索本身的尊重;少一些标准答案,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或许就能培养出更多真正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