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思维在微班会中悄然生长

□曾金秀

字数:1573 2025-06-04 版名:成长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数学不仅蕴含逻辑之美,更藏着育人的密码。近年来,我尝试将数学知识与微班会深度融合,构建起“以数启智、以智润心”的育人场景,让理性思维与情感教育同频共振。
  数学模型:
  解构成长困惑的认知桥梁
  认知迁移理论认为,借助具象模型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向生活的迁移。数学模型作为思维的“可视化工具”,能将抽象的成长问题转化为可分析、可操作的具体情境。
  期中测试后,班级总排名滞后,学生陷入集体低落。在“正确看待失败”主题微班会中,我将品牌电视机销量折线图转化为“成长坐标系”:用曲线的起伏模拟学习的“平台期”与“突破期”。
  “为什么销量骤降后会反弹?”“学习投入增加却未见成绩提升,是不是数据有误?”面对学生的困惑,我引导他们对比“短期销量波动”与“长期市场趋势”,类比“单次考试失利”与“终身学习历程”。学生逐渐领悟:成长不是线性递增,而是螺旋上升——低谷是积累的契机,波动是进步的韵律。
  课后,小颖在周记中写道:“原来成绩就像正弦曲线,有波谷必有波峰。现在我会用‘导数思维’分析错题,寻找‘增长切线’!”数学课代表小奇更是将折线图升级为“学习力雷达图”,从听讲效率、作业质量等维度动态监测学习状态。
  数学史话:
  滋养精神根系的成长养料
  根据榜样示范理论,数学家的探索故事能为学生提供可感知、可效仿的精神范本。那些浸透汗水的公式背后,藏着比知识更动人的成长密码。
  运动会失利后,我向学生讲述陈景润的故事。当展示泛黄的草稿纸照片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为什么不直接用计算机?”“草稿纸这么多,他没想过放弃吗?”我借势展开讨论:“数学证明没有捷径,人生攀登亦然。陈景润的三麻袋草稿纸,不是失败的堆积,而是成功的伏笔。”此后,学生自发发起“每日一题攻坚”活动,用作业本记录思考轨迹。最怕困难的小茜在月考总结中写道:“我的‘草稿纸’已攒满半本,每道错题都是‘待解的猜想’,相信我终会算出‘正确答案’。”
  数学思维:
  规划生活图景的理性工具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需在真实情境中展开。”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能为生活问题提供结构化解决方案。
  针对作业拖欠问题,我带领学生绘制“时间函数图像”:将24小时分割为高效时段(如放学后1小时)、缓冲时段(如晚餐后)、弹性时段(如睡前30分钟),用不同颜色标注学习、休息、兴趣活动。
  学生小翔的“时间函数”从杂乱的“布朗运动”变为规律的“周期函数”:他将数学作业安排在“高效时段”,利用“碎片时段”完成背诵,甚至开发出“番茄工作法+斐波那契数列”的时间管理模型——每工作21分钟(斐波那契数)休息5分钟,效率提升30%。班级日志显示,小翔一周内作业拖欠率从25%降至0。
   数学概念:
  传递价值理念的情感载体
  符号互动理论指出,抽象概念需通过具体符号实现意义建构。数学概念作为思维符号,可与德育理念形成“认知同构”。
  针对“摘抄量少无用”的质疑,我用指数函数图像演示积累的力量。学生小涵制作的“积累进度条”,用不同颜色标注“量变区间”与“质变临界点”。一个月后,她的摘抄本写满216页,还自动发起“英语单词指数挑战”,她说:“现在我相信,每天多背5个单词,100天后就能突破‘词汇高原’。”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当这种精神融入微班会,便化作照亮成长的微光——折线图里藏着抗挫折的智慧,草稿纸中蕴含坚持的力量,函数图像揭示积累的哲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悄然养成了理性而温暖的生命姿态。
  这种“学科育人”的实践,本质是一场浪漫的“知识转译”——把公式定理翻译成成长密码,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心灵能量。愿每位班主任都能成为“学科德育”的译者,在知识的土壤里播撒品德的种子,让教育既见数字符号的严谨,又闻生命拔节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