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课”是最朴素的师德

□徐吉志

字数:1479 2025-06-04 版名:成长
  初夏的阳光斜斜切过办公室的窗棂,我忽然想起30多年前老校长的话:“讲台是老师的戏台,课讲得活不活,台下的学生最清楚。”那时的我尚不能完全领会这句话的分量,直到自己真正走上教书育人的岗位才渐渐明白:教育的根脉深植于每一堂课的土壤,师德的光芒就闪耀在知识与心灵共振的瞬间。

   让知识呼吸的魔法:
  唤醒文化基因的美学课堂
  上师范时,李守瑞老师的美术课总带着晨露未晞的清新感。记得他讲《洛神赋》的那个上午,古琴曲《出水莲》如清泉漫过石阶,投影屏上,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以卷轴形式徐徐展开。当李老师的指尖划过投影中洛神回眸的瞬间,曹植笔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画面便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正如李老师所言:“文化不是化石,而是一条流动的河。知识也不该是灌进瓶子的水,而该是点燃火把的火。”
   化错为智的哲学:
  生长在错误里的数学花园
  参加工作后,王玉仓老师是我的第一任教学导师,他的数学课永远充满“意外之喜”。记得那天我去听课,他正在讲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后排的小林同学突然举手:“老师,我用周长公式算出面积是2π2r2,哪里错了?”教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笑声,小林的脸涨得通红。王老师却眼睛一亮,说:“这个错误太珍贵了!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平时看不见的思维密室。”他示意小林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拆解推导过程,同时引导学生们沿着小林的错误思路,找到了一种合理的推导方法。在王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们通过积分思想,用周长“累加”出了面积公式。正如小林后来在日记里写的:“王老师教会我,错误不是句号,而是带着彩蛋的省略号,里面藏着通往新认知的密道。”
  触摸科学的温度:
  在生活中生长的学科之光
  徐佳顺老师是我30多年教师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师之一。虽临近退休,他的科学课却总像一场充满悬念的魔术表演,令人回味无穷。记得有一次听课,他竟把实验室的发电机搬到教室中央:当学生轻轻摇动摇柄时,灯泡只发出昏暗的微光;随着摇速加快,灯光渐渐明亮,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哇”声。“希望你们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徐老师说,“科学不是公式的牢笼,而是打开现实奥秘的钥匙。当你们能从落叶的旋转中看见动能与势能的转换,从火锅的沸腾里读懂汽化现象,才算真正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热爱生活。”
  教育的微缩宇宙:
  在学科深处遇见生命
  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作为校长,我听过许多老师的课。省级名师赵炳华老师的语文课永远带着墨香与温度,最让我惊叹的是她的古文鉴赏课。为了让学生体会《满江红》的情感力量,她竟从家中搬来一张古琴当场调弦弹奏。“怒发冲冠,凭栏处——”她的手指在琴弦上划出激昂的泛音,岳飞的壮怀激烈,不仅在文字里,更在这金石之音中。学生们跟着她的节奏击节而歌,阳光透过窗棂,为她斑白的鬓角镀上一层金边。那一刻我忽然懂得:语文不是语言的碎片拼接,而是民族精神的DNA在课堂上的苏醒。
  讲台即山河:
  在每一堂课里照见师德
  如今,每当我静心回想,总会想起这些照亮过孩子生命的老师们。当我展开《洛神赋》长卷,听见学生用现代诗改写古典意象时;当我在数学课上接过学生递来的“错误诊断书”,看见他们眼中的探究光芒时;当我在科学课上听见学生因小灯泡亮起而发出惊呼时,终于懂得:师德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提问里,每一次对错误的温柔接纳里,每一回将知识与生命相连的巧思里。
  下课铃响时,有学生跑上来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今天您的课让我想起奶奶蒸的桂花糕,知识原来可以这样温暖又香甜。”我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树叶,忽然明白:上好每一堂课,就是最朴素的师德。在这片名为“课堂”的土地上,我们埋下知识的种子,长出的却是照亮整个世界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