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当前课堂教学中的 几个“流行方法”
□何捷
字数:2418
2025-06-01
版名:知行
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不少新颖的教学模式、特别的教学设计、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都在融入课堂,给教育带来了新气象。这些变化带来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全新课堂风貌。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这些新设计、新手段、新技术在运用时产生的新问题。笔者以一线教学中较典型的三个问题为例,提供新设计、新手段、新技术的操作建议。
“后台”到“前台”
对学习场景的错用
在观课中笔者发现,部分地区采购了专业软件,借助数据统计辅助教学。学生人手一台终端,在课堂学习的同时以按键表决的方式提供个体数据,借助软件同步生成集体学习情况。部分教师将这一教育技术植入课堂,当堂展示数据统计结果,精准对应不同的学情展开教学,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然而,对这类技术的应用我们需秉持审慎态度,不应全程频繁出现统计数据。这些原本应属于后台参考的数据,移至前台展示,教学资源的场域使用错误,会对课堂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
例如,在执教《自相矛盾》时,教师问学生:“卖矛和盾的人,错了吗?”之后,让学生按键表决,在多媒体上展示表决结果。教师选取“他没有错”的少数同学进行提问:“你为什么认为他没有错?”学生支支吾吾说不出理由。这一环节看似很科学,实际上给学生制造了尴尬与难堪。全班学生都知道“你选错了”“你和我选的不同”,不知道被“曝光”的学生作何感受。“对”与“错”有时候不需要理由,仅是学生的一种感觉,追问无异于逼问,讲出的理由也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提供精准的数据,是教育统计学对教学的辅助,是精准评价的革新。但如果搞混了后台与前台的使用场域,将原本给教师提供参考的数据当堂展示,成为全体学生共知,起到的作用也就随之产生变化。更何况,这些数据的产生也与诸多因素有关,例如,个别学生的反应速度、理解差异、学习情绪、同伴干扰等,数据本身是相对隐匿的教学资源,不能未经研判就公开。
建议对这一类信息技术的使用,尽量以后台运作的方式进行。教师端可知,学生端在必要时共享。共享的信息经过统计、梳理、研判,为教师下一步推进教学提供参考。尤其是语文课,类似的统计数据时不时插入学习过程,极容易破坏课堂的完整性、流畅性,影响学生沉浸在课堂学习的氛围中。
“目的”与“形式”
对学习主体的误判
风靡全国的学习单填写,大有每节课必备的发展趋势。从预习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学习,各个环节都设计表单,都让学生填写,似乎不填表单就无法证明这是新课程中的新课堂、新学习;不静悄悄地填写,就不利于学习真正发生。学习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填写学习单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这些都是为实现学习目的而设计的具体形式。绝不能以形式取代目的,本末倒置地盲目认定:只有静默填学习单才是真正的学习。
《蜜蜂》一课课后第一题就是一个表单。教材编者设计了流程图,同时代为填写“起因”,做了示范,让学生填写法布尔实验的“经过”“结果”。课堂上,教师这样组织学习:第一步,完成课文阅读;第二步,完成表单填写;第三步,同伴交换批阅;第四步,个别代表发言;第五步,教师确定答案,集体修正。统计这个流程,前后耗时约15分钟,教师依然坚持逐步操作,认定这才是“扎扎实实的学习过程”。而笔者观察学情时发现,部分学生填写快,填写后等待的时间很长。部分学生无法提取信息,无所事事地等待同伴发言和教师提供正确答案。
实际上,学习单填写就是对碎片化知识进行系统梳理的过程,符合生成性学习的一般认知规律。美国学者理查德·梅耶从心理机制解释了学习中的“生成”,指的是同大脑的三种记忆联系在一起的——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负责信息的摄取与登记;工作记忆负责信息的组织与编码;长时记忆负责信息的储存与检索。选择开启正式的学习之途,经过选择后的一小部分信息进入了工作记忆开始加工。工作记忆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对选择后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就是“组织”。而最终都将“整合”起来,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成为长时记忆。
基于这样的原理,填写学习单的价值就是对零散的信息进行整理,让其更方便于学习者选择、组织、加工。什么样的方式有助于完成这三个记忆的转化升级就值得采用,未必都要从无到有,未必都要全部当堂完成。有时可以填写局部,聚焦某个关键环节填写;有时可以让学习单和其他资料共同构成学习参考。语言文字的学习,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而不是全部选择填写学习单的模式。学习的核心在于达成目标,形式操作的意义也在于为抵达目标服务,而不是让形式凌驾于目标之上。
“刚需”与“加挂”
对学习意义的混淆
新课标倡导创设情境,教师要理解情境创设对真实学习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大单元整合式教学中,为整个单元的长程学习创设带有生活真实感的情境,以切实的任务驱动学习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否每一节课都要创设情境?值得一线教师思考。如果情境创设是“刚需”,就必须创设,且在学习之初就让学生沉浸其中,渐入佳境。如果“可创可不创”,则直接展开教学活动,不要让情境成为教学的累赘。
执教《剃头大师》一课,有教师在第一课时就创设情境,说要“游历课本剧大观园,排练《剃头大师》的课本剧”。宣布情境任务后,让学生进行学习。笔者综观整个学习过程,和“排练课本剧”并无关系。这一情境的创设成为课前的“噱头”。本课学习是否需要这样的情境要根据学习目标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是“理解难懂的词句”,与其创设情境,不如认真对待文中的表达,借助各种方式理解“难懂的词句”。学完之后,再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展示对“难懂词句”的理解也未尝不可。如优先创设情境,情境与教学剥离,则情境的创设对学习产生的是干扰作用。
本末倒置的情境创设应该引发一线教师的关注,尤其应引起教研培训部门的警惕。培训者不应强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更不应该以“创设情境”作为对一节课“一票否决”的标准。
新课程改革中有很多的新教法值得教师在实践中去尝试、去调整。对学生的学习有利,为实现目标采用的合适方法,才是最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