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高考成功的心理基石

□刘曾珍

字数:1047 2025-06-01 版名:知行
  临近高考,学业的压力、排名的竞争、情绪的波动,这些隐秘的困境就像汹涌的浪潮,随时冲击着高三学子的心灵之舟。唯有提升心理韧性,方能在风浪中稳步前行,从容驶向梦想的辽阔彼岸。
  稳住节奏
  提升“自我掌控感”

  心理学中的“飞轮效应”表明,当人对每日行动拥有清晰的掌控时,焦虑感会降低30%以上。临近高考,教师讲课的比重逐渐降低,开始转向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专注于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整理五至八道经典错题并提炼解题模型;通过“任务清单可视化”,将抽象的高考目标拆解为具象的行动步骤,把注意力从“高考结局”转向“今天我做了什么”,成为一个主动掌舵自己人生大考命运的人。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当然可以更努力一些,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努力得更有“掌控感”。我们不是要一口气冲上山顶,而是每一步都知道自己去往哪里。高考倒计时,稳住节奏,方能不慌不乱。
  表达性写作
  与情绪对话的心理解压术
  随着高考一天天逼近,我深知学生定有“心绪难宁”之时。于是,我鼓励学生每天用十分钟时间,在便笺本上完成自己的“情绪书写”。书写内容自由随意,允许任何碎片化表达,如“今天数学压轴题又卡壳了,急得手心出汗”“看到同桌做题速度比我快,莫名心慌”“这次考试作文得了56分,我好开心啊”……书写形式采用“意识流”记录,无需追求逻辑连贯,可使用符号,例如,“√”代表已解决的烦恼,“?”代表待处理的情绪。
  这种“表达性写作”是写给自己的“心灵独白”,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这种书写本质上是记录下每天的真实心境,将“混沌的情绪能量”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字符号”,如同给心灵安装了“内存清理程序”。当学生发现昨日记录的“数学恐惧”在今日练习后已变为“有点思路了”,便会直观感受到自身的成长轨迹。
  言传身教
  构建心理韧性的“镜像效应”
  身为学生精神成长的领路人,我们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看见、启迪、感召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渗透言传身教的力量,使“提升心理韧性”从教育目标转化为师生共同的成长实践。例如,每天与学生分享“三个小确幸”,每次考试后与学生“心灵有约”(与学生谈心),高考前给学生送手写加油小贺卡等,构建“可见可感”的心理支持系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满满爱意”。
  高考不仅是一场智慧与努力的较量,更是一场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的考验。在高考冲刺阶段,与其追求“零焦虑”的理想化状态,不如帮助学生建立“压力友好型”心理模式。当学生能够从容地说出“我允许自己紧张,但我更清楚如何应对紧张”时,他们已经在心理层面跨越了高考的精神门槛。